朝元阁上西风急的下一句是:“残钟断磬出林迟。”这句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《咸阳城东楼》,原诗为:“一上高城万里愁,蒹葭杨柳似汀洲。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鸟下绿芜秦苑夕,蝉鸣黄叶汉宫秋。行人莫问当年事,故国东来渭水流。朝元阁上西风急,残钟断磬出林迟。”整首诗以登高望远为引,借景抒怀,将历史的苍茫与个人的感伤融为一体。而“朝元阁上西风急,残钟断磬出林迟”这两句,尤其以凝练的意象和深沉的意境,勾勒出晚唐士人对盛衰无常的深切体悟。
朝元阁是唐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,位于长安城外,是帝王礼敬天地、追思先祖的象征性建筑。它高耸于山巅,俯瞰渭水,曾是帝国威仪与秩序的体现。当诗人登上此阁,迎面而来的不是庄严肃穆的钟鼓齐鸣,而是“西风急”——风是冷的,是肃杀的,是时间流逝与王朝衰微的隐喻。西风的“急”,不仅是自然气象的描写,更是一种情绪的压迫,一种历史重压下的窒息感。风从西面吹来,而西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日落、衰败、终结相关联。此时的朝元阁,早已不再是盛唐时香火鼎盛、百官朝拜的圣地,而是荒草丛生、人迹罕至的遗迹。诗人立于其上,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寒意,更是精神上的孤寂与悲凉。
“残钟断磬出林迟”,是这一情绪的延续与深化。钟与磬,是祭祀礼乐的核心乐器,象征着秩序、庄严与神圣。它们已是“残”与“断”,不再完整,不再清越。钟声不再洪亮,磬音不再连贯,而是断断续续,从林间缓缓传出,仿佛历史的余音,在风中挣扎、飘散。一个“迟”字,道尽了时间的凝滞与声音的衰微。这声音不是从庙堂中传来,而是从“林”中——自然早已吞噬了人文的痕迹。林是荒野的象征,是时间对文明的侵蚀。钟声穿过树林,被枝叶切割、被风声掩盖,最终变得微弱而遥远,如同一个王朝的余晖,在历史的黄昏中渐渐熄灭。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废墟,却通过声音的残缺与延迟,让人感受到那不可逆转的衰败。这不仅是朝元阁的没落,更是整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。
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,正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,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感官体验。诗人没有直接议论兴亡,而是以“西风”“残钟”“断磬”“林迟”等意象,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。风是动的,钟是静的;风是外在的压迫,钟是内在的回响;风是现实的侵袭,钟是记忆的残存。动静之间,内外之间,现实与历史之间,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张力。而“出林迟”三字,更将听觉与视觉、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——声音从林中传出,是空间上的遥远;声音断续缓慢,是时间上的迟滞。这种迟,不仅是物理的,更是心理的,是人对历史记忆的迟钝,是对盛衰之变的无奈接受。
许浑身处晚唐,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帝国的分崩离析,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、民不聊生。他曾多次登临古迹,写下大量怀古诗,而《咸阳城东楼》正是其中的代表作。这首诗不仅是对秦汉旧都的凭吊,更是对当下时局的隐忧。朝元阁的衰败,正是大唐国运的象征。诗人借古讽今,以朝元阁的荒凉,暗示当下朝廷的失序;以残钟断磬,比喻礼乐制度的崩坏。他不是简单地哀叹过去,而是通过历史的镜像,照见现实的危机。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,使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怀古,成为对时代命运的深刻叩问。
在更广阔的文学传统中,“西风”与“钟声”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。西风常与离别、衰老、死亡相关,如李白的“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”;钟声则常与时间、轮回、超脱相连,如张继的“夜半钟声到客船”。许浑将二者结合,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:西风之急,是时间的无情流逝;钟声之残,是文明的逐渐消逝。而“出林迟”则赋予这一过程以节奏与重量,仿佛历史的脚步,在风中踉跄前行,却终究无法回头。这种对时间与历史的感知,使这首诗具有了哲学的深度。
结尾处,诗人并未给出答案,也未表达希望。他只是静静地听着那残钟断磬,看着西风卷过朝元阁,任凭历史的余音在林中飘荡。这种沉默,比任何呐喊都更具力量。它告诉我们:兴亡有定,盛衰无常,而人的情感与记忆,却能在废墟中留下回响。朝元阁终将被时间掩埋,但那“残钟断磬”的声音,却穿越时空,至今仍在我们耳畔低语。它提醒我们,面对历史的洪流,个体虽渺小,但感知与书写,本身就是一种抵抗。
“朝元阁上西风急,残钟断磬出林迟”不仅是一句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