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苇上烟霞晴自散”是一句意境空灵、画面感极强的诗句,出自古典诗词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。它描绘的是秋日或清晨,水边芦苇丛上缭绕着如烟似霞的雾气,待到阳光初照,天光放晴,那层朦胧的薄雾便悄然消散,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。这种转瞬即逝的美,不仅令人心醉,也引人深思:自然之景的流转,恰如人生际遇的起伏,聚散无常,虚实相生。而“苇上烟霞晴自散”的下一句,正是“沙边鸥鹭晚犹闲”——这一联出自宋代诗人张耒的《题韩干马图》,原诗借画马之形,抒写对世事变幻的感慨,而这一联则以其清逸的笔调,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、虚实相生的水乡暮景。

“沙边鸥鹭晚犹闲”承接上句的意境,将画面从清晨的芦苇荡延展至黄昏的沙洲。烟霞已散,天地清明,而沙洲之上,几只白鸥与鹭鸟却依旧悠然自得,或伫立浅水,或低飞掠过水面,不为时光流转所扰,不为人事纷纭所动。它们的存在,仿佛是对“晴自散”的一种回应——自然之美虽易逝,但生命之态却可恒久。烟霞是短暂的幻象,而鸥鹭却是真实的生灵,它们以“闲”的姿态,对抗着无常,以静制动,以恒应变。这种“闲”,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散,而是一种顺应天时、安于本心的从容。它让人想起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淡泊,也让人联想到苏轼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的豁达。在喧嚣尘世中,人们常为名利奔忙,为得失焦虑,而沙边的鸥鹭却以沉默的姿态提醒我们:真正的安宁,或许不在于追逐,而在于放下。

进一步看,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景,更暗含了人生哲理。烟霞晴散,象征着繁华落尽、虚名消散,是外在世界的无常;而鸥鹭晚闲,则象征着内心的澄明与自在,是内在精神的坚守。人的一生,何尝不是如此?少年时如晨雾初起,充满幻想与憧憬;中年时如烈日当空,奔忙于事业与家庭;而到了晚年,若仍能如沙边鸥鹭一般,不为外物所役,不为过往所困,便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张耒身处北宋末年,政局动荡,文人多怀忧患,而他却能在诗中以如此淡远的笔触描绘自然,正说明他内心已超越一时荣辱,达到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境界。这种境界,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在认清现实之后,依然选择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“晚犹闲”三字中的“犹”字,极具深意。它暗示了时间的推移,也暗含了对比——烟霞早已散去,而鸥鹭却“仍然”闲适。这是一种坚持,一种在变迁中保持本真的能力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人们常感疲惫,焦虑于“跟不上时代”“被时代抛弃”,却忘了真正的幸福,往往来自内心的节奏,而非外界的喧嚣。当我们学会像沙边的鸥鹭一样,在暮色中静立,不为时光催促,不为他人目光所动,我们或许才能真正体会到“闲”的滋味。这种“闲”,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心无挂碍;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积极自省。它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守住内心的宁静。

“苇上烟霞晴自散,沙边鸥鹭晚犹闲”,这一联诗,以极简之笔,写极深之意。它告诉我们:外在的繁华终将散去,如云烟过眼;而内心的从容,却可如沙洲之鸟,经年不改。人生在世,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,也不必恐惧于时光的流逝。只要心有所寄,行有所止,便能在变幻无常的世事中,守住一方清净之地。正如那沙边的鸥鹭,不为暮色所惊,不为风浪所动,只是静静地立着,飞着,活着——这,或许就是古人留给我们最朴素,也最深刻的智慧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