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载厚若上”的下一句是“载德若谷”。
这句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,原文为:“大白若辱,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载厚若上,载德若谷。”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本,《道德经》以简练深邃的语言揭示了“道”的本质与运行规律。其中“载厚若上,载德若谷”一句,不仅体现了老子对“德”与“道”关系的深刻理解,更蕴含着一种超越表象、回归本真的生命智慧。它并非简单的对仗修辞,而是一种对宇宙运行法则与人生境界的凝练表达。
“载厚若上”中的“载”意为承载、负载,“厚”指厚重、深厚,“若上”则意为如同在上、居于高处。表面看来,厚重之物应居于下位,如大地承载万物,而此处却说“若上”,看似矛盾,实则蕴含深意。老子在此强调,真正的厚重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低处承载,而是精神层面的高远超然。如同高山虽高,却因其根基深厚而稳固;如同大海虽广,却因其容纳百川而深不可测。真正的“厚”,不是堆积,而是升华;不是沉滞,而是超越。它不因居于高位而失其厚重,反因厚重而能居上。这正是一种“反者道之动”的体现——道的运行往往与常识相反,越是看似矛盾,越接近真理。一个人若内心厚重,其精神境界便如高山仰止,虽不张扬,却令人敬畏。这种“上”不是权力地位的上,而是道德、智慧、胸怀的上,是精神层面的崇高。
紧接着的“载德若谷”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。“谷”是山谷,空旷、低洼、能容万物。老子常以“谷”比喻“道”的包容与谦下。真正的“德”不是外在的炫耀,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是如山谷一般,虚怀若谷,容纳一切。它不争高,却得万物归附;它不言,却自有回响。一个人若德行深厚,其外在表现往往是谦逊、低调、包容。他不与人争锋,却能赢得尊重;他不显山露水,却能影响深远。这种“若谷”的德行,正是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的体现。真正的德,不标榜自己为德,反而因其自然流露而更显纯粹。正如江河之所以能成其大,是因为它甘居下游;圣人之所以能成其圣,是因为他“以百姓心为心”。载德若谷,是一种主动的谦下,是一种自觉的包容,更是一种对“道”的深刻体认。
这两句合起来,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生命观:真正的厚重,不是外在的堆砌,而是内在的升华,它使人能“若上”;真正的德行,不是形式的标榜,而是本质的谦卑,它使人能“若谷”。二者看似对立——“上”与“谷”,“高”与“低”,实则统一于“道”的运行之中。老子通过这种辩证的表达,提醒世人:在追求成就与德行的过程中,不应执着于表象的高低贵贱,而应回归内在的平衡与和谐。一个真正有“厚”的人,不会因地位高而傲慢;一个真正有“德”的人,不会因成就大而自满。相反,他们越是深厚,越能谦下;越是崇高,越能包容。这种境界,正是道家所推崇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——不刻意追求,却自然达成。
在现代社会,人们常被外在的成就、地位、财富所牵引,追求“上”而忽视“谷”,追求“显”而忽略“隐”。真正的成长与成熟,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“低处”的时刻:在失败中反思,在沉默中积蓄,在包容中升华。一个企业若能“载德若谷”,便能吸纳人才、赢得信任;一个社会若能“载厚若上”,便能根基稳固、行稳致远。个人亦如此,唯有内心厚重,才能承受风雨;唯有德行如谷,才能容纳百川。
“载厚若上,载德若谷”不仅是一句哲理箴言,更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指南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力量,不在于外在的张扬,而在于内在的深厚;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言语的机巧,而在于胸怀的宽广。当我们学会在高处不傲、在低处不卑,在厚重中保持谦逊,在德行中体现包容,我们便真正接近了“道”的境界。这或许正是老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——一种超越世俗评判、回归本真自我的生活智慧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唯有守住这份“厚”与“谷”,我们才能在变动不居中保持定力,在喧嚣浮躁中寻得安宁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