邻国当以和为上的下一句,是“共处须以信为本”。这句看似平实的话语,实则蕴含了千百年来人类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智慧结晶。历史反复证明,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,从来不是单靠善意或口号就能维系,而是建立在互信、互谅、互利的基础之上。当“和”成为目标,“信”便是通往这一目标的必经之桥。没有信任的和平是脆弱的,如同沙上筑塔,经不起风浪的考验。“以和为上”之后,紧接着的必然是“以信为本”——这是对和平理念的深化,也是对现实外交逻辑的精准把握。
在国际政治的漫长演变中,和平始终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状态。和平并非自然生成,它需要主动构建,更需要持续维护。回顾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林立,纷争不断,但《左传》中早有“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”的训诫,强调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是国家安定的根本。到了汉代,张骞出使西域,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,更以诚意与西域诸国建立互信,使中原与中亚在数百年间保持相对和平的交往。这种以和平为追求、以诚信为手段的外交实践,正是“和为上,信为本”的早期体现。唐代的长安,汇聚各国使节、商旅、僧侣,其繁荣不仅源于国力强大,更源于朝廷对异族文化的包容与对盟约的守信。唐太宗曾言:“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狄,朕独爱之如一。”这种平等与诚信的态度,使唐朝在周边国家中赢得了广泛尊重,也为边疆稳定创造了条件。
进入近代,国际关系日益复杂,但“和为上,信为本”的原则并未过时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国际社会试图通过《凡尔赛条约》建立和平秩序,但由于缺乏对德国的真正尊重与信任,条约中充满惩罚性条款,反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联合国成立,倡导集体安全与和平解决争端,其核心机制之一便是“互信”——各国通过外交对话、信息透明、军备核查等方式建立信任措施。冷战期间,美苏虽处于意识形态对立,但通过“热线”机制、军控谈判、相互核查等手段,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。这正说明,即使在高度紧张的对抗中,只要双方保持最低限度的信任,和平仍有可能维持。20世纪末,中国与越南、印度等国通过边界谈判逐步解决领土争端,其成功关键不在于军事优势,而在于双方愿意坐下来,以诚相待,以信换信。每一次会晤、每一份备忘录、每一次联合声明,都是信任的积累。
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,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,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、网络安全等跨国议题要求各国超越零和思维,走向合作共治。此时,“和为上”更需“信为本”来支撑。在应对新冠疫情时,疫苗分配、信息共享、边境管控等合作,都依赖于国家间的信任。若一方隐瞒疫情数据,或囤积疫苗,便会破坏全球防疫体系,最终反噬自身。同样,在气候变化谈判中,发达国家是否兑现资金与技术援助承诺,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意愿。这种“承诺—兑现—再信任”的循环,正是国际信任机制的核心。中国近年来提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强调各国应携手应对共同挑战,其内在逻辑正是“以和为上,以信为本”——和平是目标,信任是路径,合作是结果。
和平不是静止的状态,而是动态的平衡;信任也不是天然的馈赠,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资本。国家之间的信任,如同人际关系中的信任,需要时间培养,需要行动证明,更需要制度保障。建立互信,不能仅靠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情谊,而应通过多边机制、国际规则、透明政策来制度化。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及后续磋商,逐步建立海上危机管控机制,正是以制度性安排增强互信的体现。同时,媒体、学术、民间交流等非官方渠道,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彼此理解,减少误判,为官方外交提供信任基础。
“邻国当以和为上,共处须以信为本”,这不仅是一句外交箴言,更是一种文明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和平不是靠强权维持的秩序,而是靠信任维系的共生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,唯有以诚相待,以信立身,才能真正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持久和平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规律始终存在:那些以和平为志、以诚信为基的国家,终将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与安宁。未来,无论国际格局如何演变,这一古老而深刻的智慧,仍将指引人类走向更加理性、包容与可持续的共处之道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