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却尘埃生榻上的下一句,是“何须拂袖问归途”。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氏之手,却在民间悄然流传,像一缕幽微的烛光,照进无数人疲惫的梦里。它不似盛唐的豪放,也无宋词的婉约,却带着一种近乎禅意的清醒,在尘世的喧嚣中,轻轻叩问着人心深处对安宁的渴望。它像一句低语,又似一声叹息,提醒我们:当尘埃落定,当喧嚣退去,我们是否还能辨认出那个最初的自己?

人生在世,总难逃尘埃。这尘埃,不只是指落在床榻上的灰土,更是指那些日复一日堆积在心灵上的琐事、执念、焦虑与疲惫。我们每日奔波于工作、家庭、人际关系之间,被各种责任与期待推着前行,仿佛一停下,就会被时代抛弃。于是,我们不断擦拭、不断整理,却总也擦不尽那层薄灰。它悄然附着在记忆的角落,在情绪的缝隙中,在每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。我们试图用忙碌来掩盖它,用娱乐来麻痹它,甚至用愤怒来驱赶它,可它依旧如影随形,仿佛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,无法剥离。

真正的困境,并非尘埃本身,而是我们对它的态度。我们总以为,只有彻底清除尘埃,才能获得清净;只有远离尘嚣,才能回归本真。于是,有人选择逃离城市,归隐山林;有人辞去高薪,追寻“诗与远方”;有人闭门谢客,试图在寂静中找回内心的声音。可往往,当喧嚣远去,尘埃却并未消失,反而在寂静中被放大。因为尘埃不在外物,而在内心。它源于我们对完美的执念,对控制的渴望,对“无瑕生活”的幻想。我们拂去床榻上的灰,却拂不去心头的杂念;我们搬离闹市,却搬不走焦虑的种子。真正的清净,不在于环境的改变,而在于心境的转化。

“何须拂袖问归途”,正是在提醒我们:不必执着于“拂去”尘埃,也不必急于“寻找”归途。归途不在远方,而在当下;清净不在无物,而在无执。尘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如同呼吸、如同四季更替,是自然之常。我们不必将其视为敌人,而应学会与之共处。就像古寺中的老僧,每日扫院,却从不因落叶而烦恼;他们扫的,不是落叶,而是心上的执念。每一次扫动,都是一次观照;每一次放下扫帚,都是一次回归。生活亦当如此:我们可以整理床铺,可以擦拭桌面,但不必苛求一尘不染;我们可以规划未来,可以追寻理想,但不必将每一步都视为通向“完美”的阶梯。真正的安宁,是在尘埃中依然能安坐,在纷扰中依然能听见内心的声音。

我们常常把“归途”想象成一条通往远方的路,一条可以让我们彻底摆脱疲惫与困惑的路径。但或许,归途从来就不是地理上的位移,而是心灵上的顿悟。它不是逃离,而是接纳;不是否定,而是理解。当我们不再把尘埃视为需要清除的污物,而是看作生命自然流动的痕迹时,我们便不再急于“拂袖而去”。我们开始明白,真正的自由,不是远离尘世,而是在尘世中保持清醒;真正的清净,不是无物可扰,而是扰而不乱。

人生如榻,尘埃自生。我们无法阻止它的落下,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。是日日拂拭,疲于奔命?还是静观其变,安之若素?答案不在别处,就在那句“何须拂袖问归途”中。它不是消极的逃避,而是一种更深的勇敢——敢于在尘埃中生活,敢于在纷扰中安住。它告诉我们,不必再追问“我该去向何方”,因为此刻的坐卧,已是归途;当下的呼吸,便是答案。

终有一天,我们会发现,那些曾让我们焦虑的尘埃,其实早已成为生命底色的一部分。它们记录着我们的疲惫,也见证着我们的坚持;它们提醒我们曾走过的路,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光。难却尘埃生榻上,何须拂袖问归途?原来,我们一直在路上,也一直在家中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