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枝上柳絮吹又少”的下一句是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。

这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《蝶恋花·春景》,全词如下:“花褪残红青杏小,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。墙里秋千墙外道,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”作为一首描写暮春景象与人生感慨的词作,它不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自然景物的变迁,更借景抒情,将个体情感与宇宙哲思融为一体。而“枝上柳絮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”这两句,尤为后人传诵,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与人生智慧,值得深入品读。

柳絮,是春天最轻盈也最易逝的象征。它随风而起,飘散于枝头、水面、街巷之间,仿佛是时光的碎屑,在阳光中闪烁片刻,便悄然落地、消融。当词人站在春末的庭院,目睹枝头柳絮被风一次次吹走,数量日渐稀少,心中自然涌起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感伤。这种感伤并非单纯的哀叹,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感知。花开花落,燕来燕去,柳絮飘零,皆是季节更替的必然。就在这看似衰败的图景中,词人笔锋一转,以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作结,瞬间将情绪从低沉引向开阔。

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,字面意思是:纵然眼前柳絮渐稀,春光将尽,但放眼天下,哪里没有萋萋芳草?哪里没有生机盎然?这句看似是对景物的客观陈述,实则是词人内心豁达境界的投射。它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接纳,也是对人生境遇的超越。柳絮虽少,但芳草遍布天涯,象征着希望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。人生亦如此,当某一阶段的辉煌或美好逐渐退场,不必沉溺于失落,因为世界广阔,机遇与美好无处不在。这种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的智慧,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所提炼出的精神力量。

进一步看,这句词还暗含了儒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与道家“顺应自然、随遇而安”的哲学融合。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从黄州到惠州,再到儋州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在每一个被放逐之地,他并未怨天尤人,而是深入民间,体察风土,著书立说,甚至亲耕田地,自得其乐。他能在岭南的荔枝香中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也能在海南的荒蛮之地办学授徒,传播文化。这种“随物赋形”的生命力,正是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的现实写照。他从不把困境视为终点,而是看作重新发现世界、重塑自我的契机。

不仅如此,这句词也揭示了人类情感的一种普遍困境与超越路径。词的下阕写“墙里秋千墙外道”,行人听见墙内佳人笑声,心生爱慕,却不得相见,最终笑声渐远,徒留惆怅。这正是一种“多情却被无情恼”的无奈。而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则像是一剂良药,提醒人们:不必执着于某一处风景、某一个人。情感虽真,但若困于执念,便成束缚。唯有学会放手,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这并非冷漠,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成熟——在深情中保持清醒,在失落中不失希望。

从文学技巧上看,这两句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递进。前句“枝上柳絮吹又少”是近景、是细节、是衰微,后句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则是远景、是全景、是勃发。一“少”一“无”,一“吹”一“在”,动词与否定词的巧妙运用,使画面从收缩转向扩张,情感从压抑转向昂扬。这种“以小见大、由近及远”的笔法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“兴寄”手法的典范。

回到当下,这句词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常因失去而焦虑,因错过而懊悔,因不如意而沮丧。而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提醒我们: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、一个目标、一种成功。当一条路走不通时,不妨抬头看看,或许另一条小径正通向更美的风景。无论是职业选择、情感关系,还是人生理想,都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,以豁达的胸襟拥抱未知。

“枝上柳絮吹又少”是现实的写照,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则是心灵的回响。前者让我们正视流逝,后者教我们超越局限。苏轼用短短十四个字,完成了一次从感伤到觉醒的精神升华。这不仅是词人的自我安慰,更是一种普世的人生智慧:世界从不因我们的失落而停止运转,美好也从不因我们的忽视而彻底消失。只要心向阳光,芳草便无处不在。

当我们再次读到这句词,不应只停留在对春光的惋惜,更应体悟其中蕴含的坚韧与希望。柳絮会飞走,但芳草年年生长;青春会老去,但生命永远有新的可能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逃避失去,而是在失去之后,依然相信世界的丰盈与自己的价值。这,或许正是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