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向檐上飞的下一句是:云从窗里出。

这句诗出自南朝梁代诗人吴均的《山中杂诗三首·其一》,全诗为:“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”短短四句,勾勒出一幅幽静空灵的山居图景。诗人以简练的笔触,将自然之景与居所之境融为一体,既写出了山野的静谧,又透露出居者内心的闲适与超脱。其中,“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”两句尤为精妙,看似寻常,实则蕴含深意——飞鸟归巢,是自然的律动;云气穿窗,是空间的交融。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,更在动静之间营造出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。

在古典诗歌中,鸟与云的意象极为常见,但能如吴均这般将二者与居所空间巧妙结合的,却不多见。飞鸟向檐,是动态的回归,象征着自然生灵对人居环境的亲近与接纳。檐,是人与自然的交界,是屋舍的边界,也是心灵与外界的缓冲地带。鸟儿不避人,反而在屋檐上盘旋、停驻,说明此地安宁祥和,无喧嚣侵扰。这种“人鸟共处”的画面,在喧嚣的市井中难以得见,唯有在远离尘嚣的山林之间,才能实现。而“云从窗里出”,则更显奇思妙想。云本是高悬于天、遥不可及的,但诗人却说它从窗中飘出,仿佛屋舍本身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,甚至成了云雾的源头。这种错觉,实则是诗人将内心对自由的向往投射于物象之上——居所不再是封闭的牢笼,而是与自然呼吸相通的灵境。窗,本是采光通风之用,在此却成了天地交汇的通道,成了心灵通向宇宙的门户。

进一步看,这两句诗还暗含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转换。前句“鸟向檐上飞”,是黄昏时分的景象——夕阳西下,倦鸟归林,屋檐成了它们暂时的栖所。后句“云从窗里出”,则带有清晨或雨后初晴的意味——山气升腾,云雾缭绕,从窗中望去,仿佛云是自己家中生出的。一昼一夜,一暮一晨,时间在这两句之间悄然流转。而空间上,从“檐”到“窗”,从“外”到“内”,又从“内”到“外”,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流动感。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自己的存在,却通过景物的移动与变化,暗示了人在其中静观、冥想的姿态。他或许正倚窗而立,看飞鸟掠过,云气氤氲,心中无欲无求,唯有与天地共呼吸的宁静。这种“以物观我”的写法,正是中国古典山水诗的高妙之处——不写人,人自在其中;不言情,情已溢于言外。

吴均身处南朝,社会动荡,士人多寄情山水以避世。他的《山中杂诗》并非单纯写景,而是借景抒怀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超脱。在“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”的图景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—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心灵与宇宙的悄然对话。这种境界,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,是对简朴、自由、本真生活的回归。飞鸟无拘,云气无定,而人心若能如檐下之鸟、窗中之云,随性而行,随遇而安,便也能在纷扰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。

今天,当我们再次诵读这两句诗,或许已难觅真正的山林,但那份对宁静的渴望、对自然的亲近,却从未改变。城市高楼林立,窗成了钢筋水泥中的小洞,云被雾霾遮蔽,鸟被噪音驱散。只要我们愿意在窗前驻足片刻,抬头望天,或闭目聆听风过树梢的声音,便也能在心中重建那座“山中居舍”。鸟向檐上飞,是自然的回归;云从窗里出,是心灵的释放。真正的诗意,不在远方,而在我们凝视世界的方式之中。当我们学会以诗意的眼光看待日常,哪怕身处闹市,也能听见飞鸟的振翅,看见云气的升腾——因为,心若自由,处处皆是山居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