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扶不上墙的叫烂泥”,这句俗语流传已久,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难以被改变、无法被引导的状态。它最初多用于形容那些无论给予多少帮助、机会或资源,依然无法振作、无法取得进步的人或事物。这句话的下半句却鲜少被完整说出,甚至被刻意忽略。人们习惯于用前半句进行批判,却很少追问:既然烂泥扶不上墙,那它究竟是什么?它为何存在?它是否真的毫无价值?若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的讽刺与否定,或许恰恰错过了对人性、社会乃至自我认知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烂泥之所以被称为“烂泥”,往往是因为它不具备人们期待中的“可塑性”。在传统观念中,人应当像砖石一样,可以被雕琢、被堆砌、被安置在合适的位置,共同构筑高墙。而“烂泥”却软塌、黏稠、难以定型,一碰就散,一压就陷。它无法直立,无法承重,更无法在阳光下展示出坚硬的轮廓。于是,人们便将其归为无用之物,甚至视为累赘。这种判断是否过于武断?烂泥的本质,是否真的只是“无用”?
事实上,烂泥并非一无是处。在自然生态中,烂泥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基础。它富含有机质,是微生物的温床,是植物根系得以呼吸与吸收养分的关键。没有烂泥的滋养,再高的墙也会因根基不稳而崩塌。许多看似“扶不上墙”的人,其实并非缺乏潜力,而是缺乏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与方式。有人天生不擅长逻辑推理,却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;有人无法在标准化考试中脱颖而出,却在艺术创作或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。若我们仅以“能否被扶上墙”作为衡量标准,无异于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树木——那些无法笔直生长的,便成了“烂泥”。但森林的丰富,恰恰在于其多样性。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,或许不如松树挺拔,却能在风雨中屹立百年,为无数生灵提供庇护。
更进一步看,“扶”本身也值得反思。人们常说“扶一把”,仿佛只要外力介入,就能将人从泥潭中拉出。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被“扶”上去的,而是从内部破土而出的。许多被贴上“烂泥”标签的人,其实长期处于被否定、被忽视、被边缘化的状态。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被反复削弱,逐渐内化为他人的评判,最终真的失去了向上的动力。此时,再多的“扶”也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中倒水,水过即干,不留痕迹。真正有效的帮助,不是强行将其“扶上墙”,而是理解其困境,重建其信心,提供适合其节奏的支持。就像园丁不会强行拔高幼苗,而是调整土壤、光照与水分,让植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。
社会结构本身也在无形中制造“烂泥”。教育体系强调统一标准,职场文化推崇效率与产出,家庭期待子女“成龙成凤”。当个体无法适应这些预设的轨道时,便被迅速归类为“失败者”或“无用之人”。但问题或许不在于个体,而在于轨道本身是否足够包容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不应只允许“墙”的存在,也应允许“泥”的沉淀。烂泥可以成为湿地,可以孕育生命,可以净化水源。它不是墙的对立面,而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“扶不上墙的叫烂泥”的下一句,或许不应是讽刺或放弃,而应是“但能养花的,也是它”。这句话并非为懒惰或无能开脱,而是提醒我们:价值的判断不应单一化,成长的路径不应被固化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节奏与存在方式。有些人像砖石,适合构筑高墙;有些人像藤蔓,需要依附生长;有些人则像泥沼,表面看似浑浊,实则深藏生机。
当我们不再急于将一切“扶上墙”,而是学会观察、理解与尊重,社会才会真正具备包容性。烂泥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建设,不在于把所有人都变成墙,而在于让每一份存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墙固然重要,但墙下的泥土,才是支撑它的根本。唯有承认并珍视这种多样性,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既坚固又富有生命力的世界。
我们或许该问的不是“如何把烂泥扶上墙”,而是“我们为何一定要建这堵墙”。当标准不再单一,当价值不再狭隘,烂泥自然不再是烂泥,而是大地的一部分,是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