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云亭上紫云舞的下一句,是“子规声里暮烟浮”。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张问陶的《子云亭》,原诗为:“子云亭上紫云舞,子规声里暮烟浮。千载孤怀谁与语,一川风雨送归舟。”此句不仅意境悠远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回响。子云亭,相传为西汉辞赋大家扬雄(字子云)读书著述之地,位于四川郫县,千百年来,文人墨客登临凭吊,留下无数诗文。而“紫云舞”与“暮烟浮”的意象,则将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思巧妙融合,勾勒出一幅空灵、苍茫又饱含哲思的画卷。
登临子云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缭绕山间的紫云。紫云并非实指云彩的颜色,而是一种象征——古人常以“紫云”喻指祥瑞、才气或精神之升华。扬雄一生淡泊名利,潜心经学,其《法言》《太玄》等著作,如紫气东来,润泽后世。诗人以“紫云舞”描绘亭上之景,实则是对扬雄精神世界的礼赞。那云并非静止,而是“舞”,仿佛有灵性般翻腾、流转,象征着思想的不息、文脉的绵延。当夕阳西下,山风轻拂,云影在亭台楼阁间摇曳,仿佛扬雄的灵魂仍在低语,仍在书写。此时,亭中人抬头望天,只见云霞变幻,如诗如画,心中顿生敬意与追思。这种由景入情、由物及人的审美体验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动人的特质之一。
而“子规声里暮烟浮”则将意境推向更深远的层次。子规,即杜鹃鸟,其啼声凄清,古来有“杜鹃啼血”之说,常与思乡、哀愁、时光流逝等情感相连。当紫云尚在舞动,子规的鸣叫已穿透林间,一声声“不如归去”,在暮色中回荡。此时,山间升起薄烟,如轻纱般笼罩四野,与天边的紫云交融,形成“暮烟浮”的静谧图景。这“浮”字极妙,既写烟之轻盈升腾,又暗含思绪之飘渺无依。诗人身处子云亭,既追思前贤,又感怀身世。千载之下,扬雄的孤怀是否有人理解?自己漂泊江湖,归途何在?子规的啼鸣,仿佛是历史的回音,也是内心的自问。那浮动的暮烟,不只是自然之景,更是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孤独与苍茫。
在这两句诗中,时间与空间交织,自然与人文共鸣。紫云舞,是向上、是光明、是精神的升华;暮烟浮,是向下、是沉郁、是现实的困顿。二者看似对立,实则统一于诗人对生命与文化的深刻体悟。扬雄一生著述,不求闻达,却在身后被尊为“西道孔子”,他的孤独,正是伟大思想者的宿命。而诗人张问陶,身处清代中叶,科举入仕,却深感仕途困顿、知音难觅,登临子云亭,实则是借古抒怀,以扬雄之孤怀映照自身之寂寥。子规的啼声,既是自然之声,也是心灵之鸣;暮烟的浮动,既是视觉之景,也是命运之象。这种“借他人酒杯,浇自己块垒”的写法,使诗句超越了单纯的写景,升华为对人生、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。
今日重读此诗,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。在信息爆炸、人心浮躁的当下,扬雄那种“默然守志,潜心著述”的精神尤为珍贵。子云亭上的紫云,依然舞动着,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喧嚣中的掌声,而在于静默中的坚守。而子规声里的暮烟,也仍在浮动,它告诉我们:人生总有孤独,但正是这份孤独,孕育了思想的深度与文化的厚度。我们不必人人成为扬雄,但应懂得尊重那些在孤独中耕耘的灵魂。
子云亭上紫云舞,子规声里暮烟浮。这两句诗,不只是对景物的描摹,更是对一种精神境界的礼赞。它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宁静,在浮躁中看见永恒。当暮色四合,烟霞弥漫,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低语,也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。文化之脉,正藏于这字字句句之间,如紫云升腾,如暮烟浮起,绵延不绝,生生不息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