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上村鸠鸣的下一句是“桑间妇子忙”。

这句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《杂感》组诗之一,原句为:“屋上村鸠鸣,桑间妇子忙。春风吹麦浪,布谷劝农桑。”诗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春景图,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。屋上的斑鸠啼鸣,打破了清晨的宁静,也唤醒了沉睡的村庄;而桑林之间,妇女与孩童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,采桑养蚕,忙而不乱。这句“桑间妇子忙”不仅承接了前句的自然意象,更将画面从天空拉回大地,从听觉引入视觉,从自然过渡到人间,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图景。

在中国古典诗词中,鸟鸣常作为季节更替与农事活动的信号。斑鸠、布谷、黄鹂等鸟类在诗词中频繁出现,往往不只是写景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。斑鸠鸣叫,多见于春耕时节,古人认为其声“咕咕”似在催促农人“割麦插禾”,因此常被赋予劝农的象征意义。而“屋上村鸠鸣”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。诗人选择“屋上”这一视角,既突出了声音的来源,也暗示了人居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——鸟鸣不是遥远的自然回响,而是贴近生活的日常声响。它不突兀,不惊扰,而是如晨钟般温柔地唤醒村庄,提醒人们节令已至,农时不可误。

而“桑间妇子忙”则将镜头转向人间。桑林是古代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,养蚕缫丝是家庭副业的核心,妇女在其中承担着主要劳动。诗中“妇子”并提,既表现了劳动的普遍性,也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中家庭成员各司其职的秩序感。她们在桑间穿梭,采叶、喂蚕、理丝,动作娴熟而专注,没有喧嚣,却有节奏。这种“忙”并非焦躁的奔忙,而是一种顺应天时、有条不紊的劳作状态。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她们的神情,却通过“忙”字传递出一种宁静中的充实,一种在自然节律中安身立命的从容。春风拂过麦田,麦浪翻涌,布谷鸟的叫声在远处回荡,仿佛在为这忙碌的图景伴奏,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田园交响曲。

黄景仁身处清代乾嘉年间,社会表面承平,但士人阶层普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。他本人仕途坎坷,生活困顿,却始终保持着对自然与民间生活的深切关注。他的诗不事雕琢,却情感真挚,常以细微之景寄托深沉之思。在这两句诗中,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在官场倾轧、世态炎凉的背景下,乡村的宁静、劳作的充实、自然的节律,反而成为诗人精神上的避风港。斑鸠的鸣叫不是催促,而是一种提醒:在纷繁世事中,人应当回归本真,顺应天时,脚踏实地地生活。

这两句诗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核心理念——天人合一。自然不是被征服的对象,而是人类生活的参照与依托。鸟鸣是自然的语言,农事是人类的回应,二者通过节令达成默契。斑鸠鸣于屋上,是春的使者;妇子忙于桑间,是人的回应。这种互动不是机械的,而是充满生命力的,它让自然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温柔的契约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这种节奏似乎已被遗忘,但当我们重读这句诗,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与力量。

今天,许多村庄已难闻鸠鸣,桑林也渐被高楼取代,但“屋上村鸠鸣,桑间妇子忙”所描绘的生活图景,依然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人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。真正的幸福,或许不在于逃离自然,而在于学会倾听它的声音,顺应它的节奏,在劳作中寻找意义,在平凡中感受诗意。

“屋上村鸠鸣”的下一句“桑间妇子忙”,不仅是对前句的自然承接,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礼赞。它告诉我们:生活最美的时刻,往往不在远方,而在屋上鸟鸣与田间劳作的交汇处,在那一片春风拂面的麦浪之中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