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魄上寒空的下一句是“清辉玉臂寒”。

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月夜》,全诗为: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”作为一首以月夜为背景、抒发离愁别恨的抒情诗,《月夜》以其细腻的情感、深婉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思妇之情的典范之作。而“圆魄上寒空”虽非原诗首句,却是后人提炼出的意象浓缩,用来概括诗中月升寒空的清冷意境,其下接“清辉玉臂寒”,不仅音韵和谐,更在画面与情感上层层递进,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月夜思亲图。

圆魄,即圆月,古人以“魄”代指月光,尤指满月之光,带有清冷、幽寂的意味。“上寒空”三字,将月亮的升起过程描绘得极具空间感与温度感。寒空,既指秋夜或冬夜清冷的天空,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寒。月亮缓缓升上寒空,仿佛天地之间唯余此光,清冷而孤高。这一意象,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摹,更是诗人主观情绪的外化。杜甫此时身在长安,因安史之乱被困,而妻儿远在鄜州,音信不通。他无法与家人团聚,只能借月寄情。“圆魄上寒空”并非单纯的写景,而是诗人内心孤寂、忧思难解的投射。月亮的圆满,反衬出人间的残缺;月光的清辉,映照出内心的寒凉。

而“清辉玉臂寒”则从宏大的自然景象转入细腻的人物特写。清辉,指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的光辉;玉臂,形容妻子在月下伫立时洁白如玉的手臂。寒字在此处极为精妙,既指夜露湿重、寒气侵人,也指妻子因思念而心寒,更暗含诗人遥望此景时内心的悲凉。这一句的视角极为独特: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望月思人,而是想象妻子在鄜州的庭院中独自望月,雾气打湿了她的发髻,月光洒在她的手臂上,寒意渐生。这种“从对面写来”的手法,是杜甫在抒情诗中的高妙之处。他不写“我思妻”,而写“妻思我”,通过想象对方的孤独与思念,加倍地渲染了离别的痛苦。玉臂之“寒”,不仅是身体的感受,更是情感的凝结——那是一种无人共语的冷清,是一种望穿秋水的期盼,是一种在乱世中无处安放的牵挂。

“清辉玉臂寒”一句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。它融合了视觉、触觉与心理感受,构成多感官的审美体验。月光是视觉的清辉,手臂是触觉的寒凉,而“玉”字则赋予形象以高贵与纯洁的象征意味,使妻子的形象不仅真实,更带有理想化的美感。这种美,在战乱流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,也尤为脆弱。诗人通过这一细节,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动荡紧密相连。一个在月下伫立的女子,她的“寒”不只是夜寒,更是世寒、心寒、情寒。杜甫以极简之语,承载极重之情,正是其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。

这一联诗句在结构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。“圆魄上寒空”是远景,是天地之间的宏大背景;“清辉玉臂寒”是近景,是人间个体的细微情思。由远及近,由物及人,由景入情,自然流畅。后两句“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”则进一步升华情感,由当下的分离转向对未来的期盼——何时才能与妻子共倚窗帷,让月光照干彼此的泪痕?这种从现实到理想的跳跃,使整首诗在悲凉中透出希望,在绝望中蕴含温情。

杜甫的《月夜》之所以能打动千载读者,正在于它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,而成为人类共通情感的写照。在战乱、离别、孤独、思念这些永恒主题面前,“圆魄上寒空,清辉玉臂寒”不仅是一幅月夜图,更是一曲心灵的哀歌。它告诉我们,最动人的诗,往往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,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,说出最深沉的情感。月光亘古不变,而人间离合无常。正因如此,每一次月升寒空,都可能在某个角落,映照出另一双“寒”的玉臂,和一颗思念的心。

今天,当我们再次吟诵“圆魄上寒空,清辉玉臂寒”,我们不仅是在读一首唐诗,更是在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,与那个在战乱中望月思妻的灵魂共鸣。月光依旧清冷,但那份深情,却穿越时空,温暖着每一个孤独的夜晚。诗的价值,正在于此——它让瞬间成为永恒,让个体的悲欢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记忆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