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上疏帘的下一句是“花影参差”。

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《临江仙·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》,原词为:“忆昔午桥桥上饮,坐中多是豪英。长沟流月去无声。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。二十余年如一梦,此身虽在堪惊。闲登小阁看新晴。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。月上疏帘,花影参差,人静更阑,吹笛声残。”

这句“月上疏帘,花影参差”描绘的是夜深人静之时,月光缓缓升起,穿过稀疏的帘幕,洒落于庭院或室内,花木的影子在微光中交错摇曳,形成一种清幽、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意境。它承接前文“闲登小阁看新晴”的闲适之景,又为后文“人静更阑,吹笛声残”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。整句以视觉为主,辅以听觉的余韵,将时间从黄昏推至深夜,空间从户外移至室内,情绪也从回忆的怅惘转入当下的孤寂。

“月上疏帘”四字,首先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夜景图。月,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,象征着思念、孤寂、永恒与清冷。而“上”字则赋予月亮以生命,仿佛它正悄然攀上帘幕,不惊扰任何人,却悄然改变了室内的光影格局。“疏帘”并非密不透风的布帘,而是竹帘、纱帘或藤编之帘,其“疏”字不仅写出了帘的质地,更暗示了主人心境的通透与不掩藏——既不刻意隔绝外界,也不完全敞开,是一种介于开放与私密之间的微妙状态。月光得以透过缝隙,洒下斑驳光影,也映照出主人内心的澄澈与孤独。

“花影参差”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层次。花影,是月光与花木共同作用的结果,是自然与光影的诗意交融。“参差”二字尤为精妙,既形容了影子长短不一、高低错落的形态,也暗含了时间的流动与光影的变化。花影并非静止,而是随着月移而缓缓移动,如同思绪在静夜中悄然游走。这种“参差”,不只是视觉上的错落,更是心理上的起伏——回忆的片段、旧友的容颜、往昔的欢愉与今日的孤寂,都在这光影交错中浮现又隐去。花影参差,亦如人生之起伏,世事之无常。

这句诗之所以动人,正在于它用最简练的语言,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审美空间。它没有直抒胸臆,却将孤独、追忆、时光流逝、物是人非等复杂情感,全部寄托于月、帘、花、影这四个意象之中。帘是人与世界的屏障,也是沟通的媒介;月是时间的见证者,也是情感的投射者;花是美的象征,却终将凋零;影是虚幻的,却比实物更令人动容。四者交织,构成一种“静中有动,实中有虚”的意境,令人读之如临其境,心随景动。

从文学传统来看,“月上疏帘”并非陈与义的独创,而是对前人意境的继承与升华。唐代王维有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,以动衬静;白居易有“迟迟钟鼓初长夜,耿耿星河欲曙天”,写长夜难眠;苏轼有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,写月光入户之景。而陈与义此句,则在继承中另辟蹊径,将月光与帘、花、影结合,创造出一种更为细腻、私密的审美体验。它不写宏大的天地,而聚焦于室内一隅,不写群体的欢宴,而写个体的静思,正体现了宋诗“以小见大”“以静写动”的艺术追求。

这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。月升月落,花开花谢,帘影参差,皆是自然之常。而人在其中,既是观察者,也是被观察的对象。当“月上疏帘”,人或许正独坐灯下,翻阅旧书,或凝望窗外,思绪万千。花影参差,映在墙上、地上、心上,仿佛过往的岁月也在这光影中重现。笛声已残,人已老去,唯有月光依旧,花影依旧,这便引出了词末“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”的苍茫之叹——一切终将归于沉寂,唯有自然与时间永恒。

“月上疏帘,花影参差”不仅是一句写景之语,更是一幅心灵的图景。它写的是夜,照见的是心;写的是光,映出的是情;写的是影,投射的是人生。它提醒我们,在喧嚣的尘世中,不妨偶尔停下脚步,静观月上疏帘,细赏花影参差,在那一瞬的静谧中,或许能听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

这句诗之所以历经千年仍被传诵,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:对美的敏感,对时光的感伤,对孤独的接纳,对永恒的向往。它用最朴素的方式,讲述最深刻的道理——美,往往存在于细微之处;静,常常孕育着最深的波澜。当我们学会在月上疏帘时静坐,在花影参差中凝望,或许便能在这纷繁世界中,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清醒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