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独上兰舟”的下一句是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。

这句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。全词如下:

红藕香残玉簟秋。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

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
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

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远行的丈夫赵明诚的,表达了她深切的思念与无法排遣的离愁。开篇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以景起兴,描绘出秋意渐浓、荷花凋零、竹席微凉的季节氛围,为全词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。紧接着“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”,动作轻柔而孤寂,一个“独”字,点出了词人孤身一人、形影相吊的处境。兰舟本是泛舟湖上的雅致意象,却因“独上”而染上浓重的孤独色彩。她并非为游赏而来,而是借泛舟排解心绪,试图在水面波光中寻得一丝慰藉,却终究无法摆脱思念的缠绕。

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”一句,由景入情,将视线从水面引向高远的天空。词人仰首望云,心中所念,是远方是否有书信寄来。锦书,是古代对书信的雅称,常与鸿雁传书相联,承载着亲人之间的牵挂与情意。这句设问,既写出了她对丈夫音信的期盼,也透露出等待中的焦虑与不安。她明知书信难达,却仍忍不住一次次仰望天空,仿佛只要云层中有雁阵飞过,便有可能带来一丝希望。这种心理描写极为细腻,将女子在爱情中的敏感、脆弱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,是时间与空间的进一步延展。大雁南归,排成“人”字或“一”字,是秋天常见的景象,也常被古人视为传递书信的象征。雁虽归来,却未见锦书,唯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西楼。月色如水,映照出词人独倚栏杆的身影,更添几分寂寥。这里,“雁字回时”与“月满西楼”构成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等待——雁归而书未至,月圆而人不圆。自然之景与内心情感相互映照,形成一种深沉的意境。月光本应带来宁静,却在此刻成为孤独的见证,使思念之情愈发浓烈。

下阕“花自飘零水自流”,以自然之景作比,道出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。花开花落,水流不息,本是自然规律,但词人却从中感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感。她与丈夫的分离,如同飘零的落花与奔流的水,无法挽留,亦无法逆转。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,又将情感从自然拉回人间。虽然分隔两地,但彼此的思念却如出一辙,愁绪在两人心中各自生长,却同根同源。这种“两处闲愁”的描写,超越了单向的思念,展现出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契合。

结尾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堪称千古绝唱。思念之情无法排解,刚刚从眉间淡去,又悄然爬上心头。这一“下”一“上”,将情绪的起伏与纠缠具象化,仿佛愁绪如影随形,挥之不去。它不是爆发式的痛苦,而是绵延不绝的煎熬,是深入骨髓的牵挂。这种情感状态,正是长期分离中最真实、最普遍的体验。词人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,而是以平实的语言,道出了最深刻的情感,因而能引发无数读者的共鸣。

整首词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。它没有激烈的控诉,也没有悲怆的呐喊,却以细腻的笔触、含蓄的表达,将一位女子在秋日里的思念、孤独、期盼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,将日常生活的片段升华为永恒的艺术,使《一剪梅》成为宋词中写离愁别绪的典范之作。

“独上兰舟”之所以动人,不仅在于其画面之美,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情感重量。兰舟轻荡,水面微澜,看似宁静,实则暗流涌动。词人独坐其上,看似在赏景,实则在等待,在期盼,在思念。而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一句,正是这所有情绪的爆发点——她不是在问天,而是在问心;她不是在等信,而是在等一个可以安放思念的归处。

这首词之所以历经千年仍被传诵,正是因为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:分离中的思念,等待中的煎熬,以及爱而不得的无奈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科技如何发达,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,依然需要心灵的共鸣与时间的沉淀。李清照用一支笔,将瞬间的思绪凝固成永恒的诗句,让我们在千年之后,仍能感受到那个月满西楼的夜晚,一位女子独倚栏杆,望断天涯的深情。

“独上兰舟”,不只是动作,更是心境;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,不只是疑问,更是灵魂的低语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