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负势竞上”的下一句是“互相轩邈”。
这句出自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《与朱元思书》,原文为:“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,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,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”这是一篇描写富春江两岸自然风光的骈文,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细腻刻画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趣的由衷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“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”八字,凝练而生动地描绘了群山在视觉与气势上的动态美。前一句“负势竞上”,写的是山峦仿佛背负着地势的张力,竞相向上生长,仿佛有生命一般不甘落后,奋力攀高。这里的“负势”并非被动承受,而是一种主动的承载与回应,山势因地形而蓄势,因蓄势而奋发,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势。而“竞上”二字,则赋予群山以竞争的意识,仿佛它们彼此之间在比试高低,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,直插云霄。这种拟人化的写法,使静止的山体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精神的气韵。
紧接着的“互相轩邈”,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层次与视觉的纵深。“轩”意为高,“邈”意为远,二字合用,既指山势的高峻,也指山影的深远。群山不仅各自高耸,更彼此呼应,交错延展,形成一种高低错落、远近相映的立体图景。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,而是相互映衬、彼此烘托,共同构成一幅壮阔的山水长卷。在“互相轩邈”的描写中,山的形态不再局限于个体,而是融入整体的生态与节奏之中,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。这种“竞”与“和”的统一,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体现——自然万物在竞争中保持平衡,在动态中达成和谐。
吴均写此句时,正值南朝文风崇尚清丽、讲究对仗与意象的时代。他并未直接描写山的颜色或形状,而是通过“负势”“竞上”“轩邈”等动词与状态词,赋予山体以精神气质。这种写法,使山水不再是客观的景物,而成了有意志、有追求的生命体。山在“竞”,在“上”,在“轩”,在“邈”,仿佛也在追求一种超越凡俗的境界,正如文人志士在仕途或人生中不断进取、不甘平庸的精神写照。这八字不仅是写景,更是抒情,是借山水之形,抒胸中之志。
这种“竞上”与“轩邈”的意象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。儒家讲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强调进取与奋斗;道家讲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推崇柔韧与包容。而吴均笔下的山,则兼具二者之妙:它“竞上”,体现进取之志;它“互相轩邈”,又体现包容之态。山不争而自成高峰,不显而自具气势。这种“不争之争”,正是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投射——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归宿,在静观中体悟生命的真谛。
从文学技法来看,“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”八字对仗工整,音韵铿锵。“负”对“互”,“势”对“相”,“竞上”对“轩邈”,平仄协调,节奏分明。同时,“竞”与“轩”皆为动词性意象,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。而“上”与“邈”则分别指向空间的高与远,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张力,使读者的视线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不断延展,仿佛置身于群山环抱之中,感受到自然的壮阔与深邃。
吴均的这篇书信体山水散文,之所以能流传千年,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美,更在于其意境的高远。他写山,不写其形,而写其势;不写其静,而写其动;不写其物,而写其神。在“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”的描绘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富春江两岸的实景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——一种向上、向远、向美的生命追求。这种追求,超越了时空的限制,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今天,当我们重读这句“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”,不妨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理的隐喻。在现实社会中,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中“负势竞上”,面对压力与挑战,努力提升自我,追求更高的目标。真正的成长不应是孤立的竞争,而应是“互相轩邈”——在奋斗中保持格局,在竞争中不忘协作,在追求高度的同时,拓展视野与胸怀。山因群峰并立而显其高,人因彼此成就而显其远。
自然之山,因“负势竞上”而挺拔;人生之路,因“互相轩邈”而辽阔。吴均的笔,不仅记录了山水之美,更揭示了天地之间的至理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或许更应时常回望这片富春山水,在“竞上”中保持清醒,在“轩邈”中拓展格局,让心灵如群山一般,既有向上的力量,也有远望的胸怀。
这,或许正是“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”留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