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最喜欢上谁的课?这个问题曾在校园的走廊、食堂的角落、课间的闲聊中反复出现,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,但背后都藏着一段记忆、一种情感、一位在成长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。课堂,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场所,更是人格塑造、思想启蒙的温床。而那位“最喜欢”的老师,往往不只是传授了课本上的公式与定理,更在不经意间点燃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,对生活的热爱,对自我的认知。

在高中三年里,我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老师林老师的课。她不是那种刻板严肃、照本宣科的教师,相反,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温度与张力。她讲《赤壁赋》,不急于分析字词,而是先播放一段古琴曲,让我们闭眼想象江月、孤舟、夜风,再缓缓开口:“你们听见了什么?是苏轼的失意,还是他对天地永恒之美的顿悟?”那一刻,文字不再是纸上的符号,而成了可听、可感、可呼吸的生命。她教《红楼梦》,会让我们分组扮演贾宝玉、林黛玉、王熙凤,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与命运。她从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,而是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理解:“文学没有唯一解,只有共鸣。”她常说:“语文不是用来考试的,是用来理解人、理解世界的。”这句话,像一颗种子,埋进了我的心里。

更让我铭记的是,她从不把课堂局限于教室。春天,她带我们去校园的樱花树下读诗;秋天,她组织我们写一封给十年后自己的信,然后封存,约定毕业时再打开。有一次,我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,连续几天上课走神。她没有当众批评,而是在课后悄悄递给我一张纸条:“文字是灵魂的避难所,若你愿意,它永远为你敞开。”我鼓起勇气写了一篇关于孤独的散文,她不仅在课堂上朗读,还推荐我投稿校刊。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,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看见。她从不以成绩论英雄,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思考路径。她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批量生产,而是因材施教,是点燃,是唤醒。

后来我上了大学,学了文学专业,才真正意识到林老师的教学方式背后所蕴含的深意。她所践行的,是一种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哲学——知识是载体,而人是目的。她教我们读《离骚》,不只是分析屈原的忠君思想,而是引导我们思考: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,一个人该如何坚守自我?她讲鲁迅,不只是讲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,而是让我们讨论:在信息纷杂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发出独立的声音?她的课,从来不只是语文课,而是一堂堂关于人性、关于选择、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辨课。她教会我的,是如何用文字去触摸世界,如何用思想去丈量人生。

如今,我站在讲台上,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。每当备课、授课时,我总会想起林老师的身影。她让我明白,一位好老师,不是知识的搬运工,而是心灵的引路人。她或许不会出现在荣誉榜上,也不会获得多少奖项,但她的影响,会像春风化雨,悄然改变一个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。她让我懂得,教育最动人的地方,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,而在于是否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、被信任、被期待。

你最喜欢上谁的课?这个问题,其实是在问:谁曾真正看见你,理解你,并点燃了你心中的光?答案或许各不相同,但那份温暖与力量,却如出一辙。林老师没有改变我的人生轨迹,但她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方向,在沉默中听见了声音。她让我相信,教育,是一场静默的播种,而收获,往往在多年后才悄然显现。那位你最喜欢的老师,或许早已忘记你的名字,但她的言语、眼神、态度,早已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,在你每一次面对选择、每一次表达自我时,轻轻回响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