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九天揽星河的下一句是“下五洋捉鳖”。

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,全词为:“久有凌云志,重上井冈山。千里来寻故地,旧貌变新颜。到处莺歌燕舞,更有潺潺流水,高路入云端。过了黄洋界,险处不须看。风雷动,旌旗奋,是人寰。三十八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,谈笑凯歌还。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”这句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”以豪迈的气势、磅礴的意象,将人类探索宇宙与深海的无畏精神凝练成诗,成为激励无数人勇攀高峰的精神火炬。

九天揽月,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。从屈原《天问》中对宇宙起源的叩问,到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的飘逸身影,再到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,中华民族对星空的向往从未停歇。真正实现“上九天揽月”,却是近几十年才逐步成为现实的壮举。2003年,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,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;2007年,嫦娥一号成功发射,开启了中国人探月的序幕;2020年,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,实现了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步走的完美收官;2022年,中国空间站“天宫”全面建成,标志着中国人在太空中拥有了自己的“家”。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科研人员在戈壁滩、在实验室、在发射场默默耕耘的身影。他们用数十年的坚守与拼搏,将“九天揽月”从浪漫的想象,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。这不仅是一次次技术的突破,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彰显——不畏艰难、敢于挑战、追求卓越。

而“下五洋捉鳖”,则指向了另一个极端:深海的未知与险境。海洋覆盖了地球71%的面积,而人类对深海的了解,甚至不如对月球表面的认知。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,水压超过110兆帕,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.1吨的重量。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,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。中国科学家并未退缩。2012年,“蛟龙号”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;2020年,“奋斗者号”成功坐底10909米,实现了对全球海洋最深处的“全海深”抵达。这些深海探测器的研发,凝聚了材料、机械、通信、导航等多个领域的顶尖技术。它们不仅带回了珍贵的深海生物样本和地质数据,更打破了西方在深海科技领域的长期垄断。从“可下五洋捉鳖”的诗意表达,到“奋斗者号”在万米深渊中点亮的一束光,中国人用行动证明:深海不再是禁区,而是可以被探索、被认知、被利用的新疆域。

九天与五洋,看似是两个极端的空间,却共同指向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。无论是仰望星空,还是俯探深海,本质上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不断逼近,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极限挑战。这种精神,不仅体现在航天与深海领域,也渗透在高铁穿山越岭、桥梁横跨江河、芯片突破封锁、新能源引领变革的方方面面。从“两弹一星”到“北斗导航”,从“天问探火”到“深海一号”,中国科技的发展轨迹,正是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的真实写照。每一次突破,都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,而是长期积累、厚积薄发的结果。它需要勇气,更需要耐心;需要创新,更需要坚持。

今天,我们回望这句诗,已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浪漫的豪情,而是一种现实的激励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浩瀚宇宙与无垠海洋,人类虽渺小,但意志可无限延伸。九天揽月,五洋捉鳖,不是神话,而是可以被一代代人接力实现的梦想。而实现梦想的唯一路径,就是脚踏实地、不懈奋斗。未来,或许我们会登陆火星,或许会建立深海城市,或许会揭开暗物质的面纱——无论目标多么遥远,只要心中有光,脚下有路,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。

九天与五洋,是空间的极限,也是精神的起点。当我们真正理解“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”的深层含义,便不再畏惧挑战,不再轻言放弃。因为这句诗背后,是一个民族对真理的执着,对未知的敬畏,对未来的信念。它告诉我们:只要肯登攀,星辰大海,皆可抵达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