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来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“忽复乘舟梦日边”。
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行路难·其一》,全句为:“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。”这两句诗以典故入诗,借古喻今,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,却仍怀有远大理想与不屈精神。表面上是写诗人闲居时的垂钓与梦境,实则寄托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慨。李白以“垂钓碧溪”暗指姜太公吕尚未遇文王前的隐居生活,而“乘舟梦日”则化用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边的典故。两个典故并置,既展现了诗人对贤臣遇明主的向往,也流露出自己在仕途受挫后的复杂心境。
李白写《行路难》时,正经历政治上的重大挫折。他早年怀抱“申管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”的宏愿,渴望辅佐明君、建功立业。天宝元年,他因才华被唐玄宗召入长安,供奉翰林,一度接近权力中心。因性格豪放不羁、不拘礼法,加之朝中权贵排挤,他很快被“赐金放还”,政治理想破灭。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剧烈冲突的背景下,他写下了《行路难》三首,其中第一首尤为著名。开篇“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”极写宴饮之奢华,却以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陡然转折,揭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。随后,诗人以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,将抽象的仕途困顿具象化为自然界的冰天雪地,形象而深刻。
正是在这样压抑与迷茫的氛围中,“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”两句如一道光亮,划破阴霾。诗人并未沉溺于失意,而是借历史人物的际遇,暗示自己仍有希望。姜太公八十岁在渭水边垂钓,终遇周文王,得以施展抱负;伊尹在受重用前梦见乘舟过日月之旁,后果然辅佐商汤成就大业。李白以此自比,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。这两句诗中的“闲来”与“忽复”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蕴含深意。“闲来”并非真正的闲适,而是被迫退居的无奈;“忽复”则透露出梦境的突然与理想的闪现,仿佛在黑暗中捕捉到一丝曙光。这种由现实退入梦境、由失意转向希望的心理转折,正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张力所在。
进一步看,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“豪放”与“悲慨”交织的特质。他从不回避人生的困顿,却始终以高昂的姿态面对命运。垂钓与乘舟,一动一静,一实一虚,构成鲜明对比。垂钓是现实中的等待,乘舟是梦境中的飞跃;碧溪是当下的栖身之所,日边则是理想的终极归宿。诗人将现实与幻想、当下与未来、平凡与崇高融为一体,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。这种精神不仅支撑着他个人的信念,也成为后世无数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。当人们在人生低谷中读到“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”时,往往能从中获得力量——原来,暂时的退隐不是终点,而是积蓄力量、等待时机的过程;而梦境中的“日边”,正是理想不灭的象征。
李白的一生,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。他从未真正放弃对理想的追求,即使在被放逐、被误解、被冷落的时刻,他依然以诗为剑,以梦为舟,在文字中驰骋万里。他的诗歌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与对光明的执着向往。垂钓碧溪,是暂时的栖身;梦乘舟日边,是永恒的追寻。人生之路或许布满荆棘,但只要心中有光,便不会真正迷失方向。
今天,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时,不妨回望李白这两句诗。它提醒我们:暂时的退让不等于放弃,表面的平静可能孕育着巨大的能量。真正的勇者,不是没有迷茫,而是在迷茫中依然相信希望;不是没有跌倒,而是在跌倒后仍愿仰望星空。垂钓碧溪,是静待时机;乘舟梦日,是心怀远方。人生路难,但难的不是道路本身,而是我们是否还愿意在黑暗中点燃那盏心灯。李白的诗,正是那盏灯,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