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欢喜喜上花轿的下一句,是“热热闹闹拜花堂”。这句俗语流传于我国传统婚俗之中,描绘的是旧时婚礼中最具仪式感的两个环节:新娘出嫁与拜堂成亲。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美满的祝福,也浓缩了千百年来民间对家庭、伦理与幸福的朴素理解。在锣鼓喧天、红绸飞舞的喜庆氛围中,这句顺口溜般的对句,如同一首民间小调的上下段,将新娘从娘家走向夫家的过程完整串联起来,成为传统婚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。
旧时婚嫁,讲究“三书六礼”,程序繁复而庄重。其中,“上花轿”是新娘离开原生家庭的象征性时刻,意味着她正式脱离闺阁,迈向新的人生阶段。花轿多为红绸装饰,四角挂彩球,轿帘绣有吉祥图案,如鸳鸯、牡丹、双喜字等,寓意百年好合、花开富贵。新娘身着凤冠霞帔,头覆红盖头,脚不沾地,由兄弟或喜娘背出闺房,送入花轿。此时,鞭炮齐鸣,唢呐高奏,亲友簇拥,邻里围观,场面热闹非凡。而“欢欢喜喜”四字,既形容新娘内心的期待与羞涩,也反映家人虽有不舍却为女儿觅得良缘而欣慰的复杂情感。这“欢喜”并非单纯的高兴,而是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、对命运的托付,以及对传统礼俗的尊重与遵循。花轿缓缓抬起,车轮滚动,新娘的泪水或许在盖头下悄然滑落,但外在的仪式却必须喜庆圆满,因为婚姻被视为“终身大事”,不容半点晦气。
“热热闹闹拜花堂”则是婚礼的第二个高潮。花轿抵达夫家后,新郎需“踢轿门”以示夫权,新娘则由喜娘搀扶下轿,跨过马鞍、火盆,象征驱邪避灾、平安顺遂。随后,新人步入正厅,堂上高悬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,或贴大红“囍”字,香案齐备,烛火通明。在司仪的唱礼声中,新人行“三拜”之礼:一拜天地,感恩自然赐予姻缘;二拜高堂,敬奉父母养育之恩;夫妻对拜,许下白头偕老之诺。此时,宾客喧哗,孩童嬉戏,酒席初开,觥筹交错,整个宅院洋溢着“热闹”的气息。这种“热闹”并非喧嚣,而是一种集体参与的仪式感,是家族与社区对新人结合的公开见证与祝福。在传统观念中,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,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,甚至是一个宗族的盛事。“热热闹闹”不仅是氛围的写照,更是社会关系的凝聚与强化。
随着时代变迁,传统婚俗逐渐简化,花轿被婚车取代,拜堂仪式也常以鞠躬代替跪拜。“欢欢喜喜上花轿,热热闹闹拜花堂”这句俗语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中,甚至成为影视剧、文学作品中描绘婚礼的经典桥段。它所承载的,不仅是形式上的仪式,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延续——对婚姻庄重性的认可,对家庭责任的认同,以及对集体祝福的珍视。在现代社会,尽管个人自由与情感选择被高度强调,但人们依然重视婚礼的仪式感,依然希望在亲友见证下,以某种“热闹”的方式宣告一段新关系的开始。这种心理,与古人对“拜花堂”的执着如出一辙。
从“上花轿”到“拜花堂”,从“欢欢喜喜”到“热热闹闹”,这短短两句俗语,串联起一场跨越时空的婚礼叙事。它告诉我们,婚姻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私事,它关乎家庭、宗族、社会,乃至文化的传承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,对仪式的尊重始终未减。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至今,正是因为它在热闹与欢喜之间,埋藏了中国人对婚姻最深沉的期待:不是轰轰烈烈的激情,而是细水长流的相守;不是孤芳自赏的浪漫,而是融入集体的温暖。当新娘踏上花轿,当新人拜过花堂,那一刻的喜悦,不仅属于他们自己,也属于所有见证并参与这场仪式的人。这,或许正是传统婚俗最动人的地方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