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头播上白头翁,春风一度绿成丛。
这句诗出自清代文人袁枚的《随园诗话》补遗,原句为“白头播上白头翁,春风一度绿成丛”,描绘的是春日里一位年迈老翁在田间播种,头顶如雪,与播下的种子一同在春风中焕发新生的景象。表面看是写景,实则蕴含深意:生命虽已至暮年,却仍不辍耕耘,而自然的回馈,终将让荒芜重归繁茂。这不仅是田园诗中的温情一瞥,更是一则关于时间、坚持与希望的隐喻。
在当代社会,人们常将“白头”与衰老、退隐、无能为力联系在一起。退休、疾病、孤独,似乎成了“白头”的标配。这句诗却以极简的笔触,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。那位“白头翁”并非垂垂老矣、坐待终老,而是手持锄头,弯腰播种,动作虽缓,却坚定有力。他的白发与播下的种子在阳光下交相辉映,仿佛在说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,而在于是否仍在行动。播下的种子,是希望的具象化;而“白头播上”,则是一种主动的传承——将经验、智慧、信念,如同种子一般,埋入土地,等待破土。
这种精神在现实中有诸多映照。浙江某山村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教师,退休后并未回到城市安享清福,而是回到故乡,义务为留守儿童授课。他白发苍苍,声音沙哑,却坚持每天步行三公里到村小教室。他教语文、讲历史,还组织孩子们种花、植树。他说:“我播的不是种子,是心。”十年间,他带过的孩子中,有七人考上了大学,三人返乡创业。他播下的,是知识的种子,也是信念的种子。春风一吹,绿意蔓延,不只是山野,更是人心。另一位例子,是云南一位退休农艺师,退休后承包了一片荒山,带领村民种植生态茶。他亲自选育品种,改良土壤,推广有机种植。起初村民不信,认为“老头子瞎折腾”,但几年后,荒山变茶园,茶叶远销海外,村民收入翻番。他常说:“我这一头白,不是衰败,是成熟。”他播下的,是技术的种子,也是发展的种子。
更深层地看,“白头播上白头翁”还揭示了一种代际传承的哲学。老翁播下的种子,终将由下一代人收获;而老翁本身,也曾在年轻时接受过前人的播种。这种循环,是文明的延续,是文化的根系。在敦煌莫高窟,有一群“数字敦煌”的修复师,其中不少是年过六旬的老专家。他们用现代技术对壁画进行扫描、修复、建模,将千年艺术以数字形式保存。他们知道,自己可能看不到成果完全呈现的那一天,但他们依然每天工作十小时,一丝不苟。他们说:“我们不是在为今天工作,而是在为五百年后的人播种。”这种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责任感,正是“白头播”精神的极致体现。
春风一度,绿成丛。这“绿”不只是植物的颜色,更是生机、是希望、是未来的象征。自然界的种子,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;而人心中的种子,需要信念、耐心与时间。那位白头翁,或许不会亲眼看到满园葱茏,但他知道,只要播下,就有希望。正如袁枚所写,春风不会辜负每一粒被认真埋下的种子。人生行至暮年,并非终点,而可能是播种的最佳时节——因为此时,人最懂得时间的重量,也最珍惜每一分耕耘。
今日之社会,节奏飞快,人们常急于求成,渴望立竿见影的回报。真正的成长,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。教育、科研、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,无一不是“慢工出细活”的事业。而这些事业,正需要“白头翁”式的坚持。他们或许不再年轻,但他们的白发,是岁月的勋章,是智慧的结晶,更是播种的资格。
白头播上白头翁,春风一度绿成丛。这不仅是诗,更是生活的箴言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年龄几何,只要心中仍有热望,手中仍有锄头,就永远可以成为那个播种的人。而每一次播种,都是对未来的温柔承诺。当春风再次吹过原野,我们终将看见,那一片片绿意,正是无数“白头翁”用岁月与心血,一点一滴浇灌而成。生命不息,播种不止,希望,永远在下一季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