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。

这句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《与朱元思书》,原句为: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;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”这是一封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,以清新隽永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的山水奇景,被誉为“骈文中的山水绝唱”。其中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”一句,生动地勾勒出山林幽深、枝叶交错、阳光难透的意境。横斜的树枝遮蔽了天空,即使在白天,林中也如同黄昏般昏暗,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感受,令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
吴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,那是一个战乱频仍、政局动荡的年代,士人多有隐逸之志,寄情山水以避世。吴均虽曾入仕,但性情高洁,不慕荣利,尤爱自然。他写这封信时,或许正游历于富春江上,目睹两岸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的景致,心有所感,遂以书信形式与友人分享。这封信并非单纯写景,而是借景抒怀,将自然之景与人生哲思融为一体。山水不仅是眼中所见,更是心中所寄。在吴均笔下,富春江的山水不仅是地理的存在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——远离尘嚣、返璞归真、静观自得。

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”所描绘的,不只是林间光影的明暗变化,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。当人置身于密林深处,抬头只见交错的枝柯,阳光被层层遮蔽,视线受阻,时间仿佛停滞,外界的喧嚣被隔绝,内心便自然沉静下来。这种“昏”并非黑暗,而是一种澄澈的幽暗,一种被自然包裹的安宁。它让人暂时脱离世俗的纷扰,进入一种近乎冥想的静观状态。正如王维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的意境,吴均的“在昼犹昏”同样营造出一种“空”与“静”的氛围,使人感受到自然的深邃与生命的本真。

进一步看,“横柯上蔽”还蕴含着一种对秩序与遮蔽的哲学思考。自然界中,树木的生长本无刻意安排,横生的枝柯交错重叠,形成天然的遮蔽。这种遮蔽并非人为的压抑,而是自然本然的呈现。它提醒我们,世界并非总是通透可见的,许多真相隐藏在表象之下,正如人心深处的情感、历史的幽微之处、宇宙的未解之谜。而“在昼犹昏”则暗示:光明未必总能穿透一切,有时,昏暗反而更接近真实。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最深刻的体验,往往发生在看似空无、实则丰盈的瞬间。

吴均并未止步于写景,他在后句“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”中完成了意境的转折。当阳光偶尔穿过枝叶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影,那种“见日”的瞬间,便成了希望与顿悟的象征。明暗交替,光影流转,正如人生中的起伏与顿悟。遮蔽与显现,昏沉与明亮,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。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和谐,而是生命在遮蔽中孕育光明、在幽暗中期待觉醒的过程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光明,往往不是持续的照耀,而是从遮蔽中透出的那一缕微光。

从文学角度看,吴均的这句描写极具画面感与节奏感。八字对仗工整,“横柯”对“疏条”,“上蔽”对“交映”,“在昼犹昏”对“有时见日”,音韵铿锵,意象鲜明。他运用视觉对比,将“蔽”与“见”、“昏”与“日”并置,形成强烈的张力。这种张力不仅存在于文字之间,更深入读者的内心,引发对自然、人生、存在的多重思考。

今天,当我们重读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”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深邃。在信息爆炸、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常常被各种“光”所包围——屏幕的光、广告的光、喧嚣的光,却反而失去了内心的“暗”与“静”。我们习惯了被照亮,却忘记了如何在昏暗中发现自我。吴均的这句话,像是一声低语,提醒我们:不妨走进一片密林,让横柯遮蔽头顶的天空,让白天也如黄昏般沉静。在遮蔽中,或许我们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,看见那些被日常遮蔽的真相。

自然从未远离我们,只是我们习惯了忽略它的低语。富春江的流水仍在奔涌,两岸的山林依旧葱茏。当阳光穿过枝叶,洒下斑驳的光影,那一刻,我们与吴均所见,并无二致。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——这不仅是一句写景的文字,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,一种精神的归途。在遮蔽中静观,在昏暗中觉醒,或许,这才是山水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