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千旗下一春忙的上一句是:“纸鸢影里二分明”。

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《春日楼望》,原诗为:“纸鸢影里二分明,秋千旗下一春忙。东风吹梦到西厢,斜日穿帘入画堂。”诗句以春日楼台远眺为背景,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、情意绵长的江南春景图。其中“纸鸢影里二分明”与“秋千旗下一春忙”对仗工整,意象相承,前者写空中之景,后者写地面之趣,一动一静间,勾勒出春日里人们踏青游乐的热闹场景。而“二分明”既指风筝在天空中的轮廓清晰可辨,也暗含春光明媚、万物澄澈之意,与后句“一春忙”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呼应,共同构建出春日特有的节奏与氛围。

春日初至,万物复苏,天地间仿佛被一种无形的生机唤醒。站在高楼上远望,视野开阔,目光所及之处,纸鸢如飞鸟般在蓝天中穿梭,或高或低,或疾或徐,牵动着孩童的欢笑与游人的目光。那些纸鸢,有的绘着彩蝶,有的描着游龙,有的只是素色竹骨,却在春风中鼓荡出灵动的姿态。它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投下淡淡的影子,如同水墨晕染在宣纸上,轻盈而清晰,这便是“纸鸢影里二分明”的意境。风筝之所以“分明”,不仅因其轮廓清晰,更因春日阳光通透,空气澄净,天地间少了冬日的阴霾与混沌,多了几分清朗与希望。人们在这样的日子里走出家门,不再蜷缩于炉火旁,而是奔向田野、湖畔、园圃,将整个冬天积蓄的沉闷与倦怠,尽数交付给这无边的春风。风筝飞起,不只是线的牵引,更是人心对自由的向往,是生命对舒展的渴望。

当目光从高空回落到地面,便见庭院深处、柳枝之下,秋千高悬,彩旗轻扬。那“秋千旗下一春忙”,正是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。秋千,古称“千秋”,自春秋时已有之,至唐宋时成为春日不可或缺的游乐项目。女子们身着春衫,裙裾飞扬,踏上秋千,借力腾空,衣带随风舞动,宛如仙子临凡。男子或立于旁侧助力推荡,或驻足观赏,笑语喧哗。更有孩童在旁跃跃欲试,等待轮次,眼中满是期待。秋千荡起时,人影上下翻飞,彩旗猎猎作响,仿佛整个春天都被这节奏带动,进入一种欢腾的律动。所谓“一春忙”,并非劳碌之苦,而是生命在春日里的自然勃发——人们忙着踏青、忙着嬉戏、忙着感受风的温度、忙着呼吸花的香气。这种“忙”,是喜悦的奔涌,是情感的释放,是人与自然在季节更替中达成的默契。

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,正在于它捕捉了春日里最细微却最真实的情感瞬间。纸鸢与秋千,一上一下,一远一近,一静一动,共同构成了春日游乐的双重意象。纸鸢象征着对远方的眺望,是心灵的放飞;秋千则象征着当下的欢愉,是身体的跃动。二者结合,既表达了人对自由的向往,也展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。黄景仁以“二分明”与“一春忙”对举,不仅工整,更蕴含深意:分明的是天地清朗,忙碌的是人心欢畅。春天之所以值得珍惜,不仅在于它的气候宜人,更在于它唤醒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——对美的感知,对乐的追寻,对生命的珍重。

今日读来,这两句诗依然能唤起我们对春日的共鸣。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,风筝与秋千已非人人常备的娱乐,但那份在春风中舒展身心的渴望,却从未改变。公园里奔跑放风筝的孩子,社区中偶尔响起的秋千吱呀声,甚至只是站在阳台上仰望云卷云舒的片刻宁静,都是对“纸鸢影里二分明,秋千旗下一春忙”的现代诠释。我们或许不再写诗,但依然会被春光打动;我们或许不再登楼远望,但依然会在某个瞬间,被一阵风、一片绿、一声笑唤醒心底的春意。

春天,从来不只是季节的更替,更是心灵的复苏。当我们仰望风筝,看见的是希望;当我们走近秋千,听见的是欢笑。而那两句诗,就像两扇窗,一扇通向天空,一扇通向人间,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常中,不忘抬头看天,也不忘俯身生活。纸鸢影里,秋千旗下,春光明媚,人心如织——这便是最朴素,也最动人的诗意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