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晴空一鹤排云上”的下一句是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

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秋词二首·其一》,全诗为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秋景抒怀之作,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悲秋的文学基调,更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,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境界与人格气象。这句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既是对前句意象的升华,也是对整首诗情感脉络的收束,蕴含着深远的意境与哲思。

在古典文学中,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哀愁、感怀身世的时节。从宋玉的“悲哉秋之为气也”到杜甫的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,再到马致远的“枯藤老树昏鸦”,秋的意象往往与凋零、孤独、迟暮相联系。然而刘禹锡却另辟蹊径,以一句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直抒胸臆,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。这种反传统的审美取向,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源于诗人历经贬谪后依然保持的豁达胸襟与不屈精神。他笔下的秋,不是萧瑟的、衰败的,而是澄澈的、开阔的、充满生命力的。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,“晴空一鹤排云上”这一意象应运而生。

那是一只孤鹤,振翅高飞,冲破云层,直上青天。它不似群鸟般随波逐流,也不似凡禽般栖于林间,而是以孤高之姿,在万里晴空中划出一道向上的轨迹。这一“排”字,极具动感与力量,仿佛鹤的双翼划开厚重的云霭,象征着诗人挣脱世俗束缚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志。而“云上”则构建了一个超越尘世的维度,将读者的视线从地面引向苍穹。此时,诗情不再局限于眼前之景,也不再困于个人得失,而是随着那只鹤的飞翔,被牵引至“碧霄”——那湛蓝无垠的天空,那高远澄澈的宇宙。诗情与天地交融,个体与永恒对话,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由此生成。

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中的“便”字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意味深长。它不是刻意营造,而是自然生发,仿佛那鹤一飞,诗情便如清泉般自心底涌出,顺势而上,直抵云霄。这种“引”的过程,是情感的升华,是审美的飞跃,更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确认。在刘禹锡看来,真正的诗意不在花前月下,也不在酒酣耳热,而在于心灵与自然的共鸣,在于个体在宏大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那只鹤,既是自然之景,也是诗人自我精神的投射。它不因孤独而退缩,不因高远而畏惧,反而在飞翔中实现了自我价值。这种“排云上”的勇气,正是诗人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屈的写照。

从艺术手法上看,这两句诗实现了由实到虚、由景入情的完美过渡。前句写景,以“晴空”“一鹤”“排云”“上”构成一幅极具张力的视觉画面;后句抒情,以“诗情”“碧霄”将情感推向高远之境。景为情设,情由景生,情景交融,浑然一体。这种抒情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建立在具体意象之上的精神升华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诗意,往往诞生于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之中。

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,社会动荡,政局不稳,士人多有怀才不遇之叹。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,被贬朗州长达十年之久。正是在这段远离京华的岁月里,他并未沉沦,反而以诗明志,以文抒怀,创作出大量充满哲思与力量的作品。《秋词》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它不写落叶、不写寒霜,却写晴空、写飞鹤、写碧霄,其背后是一种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胸襟,是一种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品格。

今天重读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澎湃的生命力与向上的精神。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常被琐事缠身,被焦虑裹挟,心灵容易陷入困顿与迷茫。而这两句诗,恰如一剂良药,提醒我们抬头仰望天空,寻找内心的那只“鹤”——那是对自由的向往,对理想的坚守,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境,都应保持精神的飞翔,让诗情不被尘俗所困,让心灵不被现实所压。

诗以言志,文以载道。刘禹锡以一只鹤,写尽秋日之壮美;以一句诗,道尽人生之境界。那排云而上的鹤,不只是唐代的风景,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——在逆境中奋起,在孤独中坚守,在平凡中追求高远。当我们再次仰望晴空,或许也能看见那只鹤的身影,听见它振翅的声音,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情,正悄然引我们,飞向属于自己的碧霄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