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上西楼,影落清秋。

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,原句为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后人常将“月满西楼”或“月上西楼”单独摘出,用以描绘一种孤寂、清冷又饱含思念的意境。而“月上西楼”的下一句,正是“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中的“雁字回时”。这短短四字,不仅承接了前句的视觉画面,更将情感推向深沉的思念与等待之中。它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,而是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抒情结构,是古典诗词中“情景交融”的典范。

“月上西楼”描绘的是一个静谧的夜晚,月亮缓缓升起,清辉洒落在西楼之上。西楼,在古典诗词中常是女子居所或思念之地的象征,带有浓厚的私密与孤寂色彩。月升,意味着夜已深,人未眠。此时,诗人或词人身处高楼,仰头望月,思绪飘远。而“雁字回时”则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——大雁。大雁是候鸟,春秋迁徙,古人常借其传书,所谓“雁足传书”。雁阵南归,往往在深秋时节,与“月满西楼”的时令相合。当大雁排成“人”字或“一”字飞过天际,正是“雁字回时”的由来。这一“回”字,既指雁群的归返,也暗喻书信的归来,更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期盼。雁未至,书未达,唯有月光如练,静静铺满西楼,映照出词人内心的空落与执着。

从文学结构上看,“雁字回时”是对“月上西楼”的时间延展与情感深化。前者是静态的夜景,后者是动态的期待。月亮升起的时刻,本应是团圆的象征,但在这首词中,却成了离别的反衬。李清照写此词时,正与丈夫赵明诚分隔两地,她独居汴京,丈夫在外为官。词中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点明时节,已是秋意渐浓,而“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”则展现了她独自排遣愁绪的举动。当她在舟中仰望天空,忽见雁阵南飞,心中顿生希望:是否有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,正随雁而来?于是“雁字回时”便不只是自然现象的描写,更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投射。它连接了天与地、物与我、现实与幻想。雁未至,希望尚存;雁已至,若书未达,则希望落空。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,正是词中情感最动人的部分。

进一步看,“雁字回时”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。在中国古代,大雁被视为“五常俱全”的灵禽,象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其守信守时、成行成列,被文人视为君子之德的象征。“雁字”不仅是书信的代称,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承诺。当词人期待“雁字回时”,她期待的不仅是纸墨书信,更是一种情感的回应,一种承诺的兑现。而“月满西楼”则象征着思念的圆满与无缺,尽管现实中人未归,但情感却已充盈如月。月光洒满西楼,仿佛将思念具象化,照亮了每一个角落,也照见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坚韧。

这种“月”与“雁”的意象组合,在后世诗词中屡见不鲜。如唐代王建的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宋代苏轼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皆借月寄情。而“雁”作为传书之使,也频繁出现在《诗经》《楚辞》乃至唐诗宋词中。李清照将二者巧妙结合,使“月上西楼,雁字回时”成为一对不可分割的意象对仗,前句写景,后句抒情,前句静,后句动,前句空,后句实。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意空间,让读者的目光从夜空移向天际,从视觉移向心灵。

“雁字回时”并非仅指雁群飞回,更暗含“书至”之意。在信息传递极为不便的古代,一封书信的抵达,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久。每一次雁阵飞过,都是一次希望的点燃。词人虽知书信未必随雁而来,却仍忍不住抬头凝望。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期待,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真实、最动人的部分。它超越了理性,直抵心灵深处。也正因如此,这句诗才能穿越千年,依然打动人心。

回到原词的整体语境,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三句,构成一个完整的抒情链条。首句设问,引出悬念;次句以雁为媒介,寄托希望;末句以月为境,渲染氛围。而“雁字回时”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,既回应了“谁寄锦书”的疑问,又为“月满西楼”的意境提供了情感支点。它不是孤立的景物描写,而是情感流动中的必然环节。若没有“雁字回时”,“月满西楼”便只是单纯的夜景,缺乏情感的深度;若没有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