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上东山世界明,风摇竹影夜归人。

这句诗出自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,仿佛在某个秋夜,一轮明月缓缓升起于东山之巅,清辉洒落大地,万物在银光中悄然苏醒,又似在沉睡中披上了一层薄纱。月光如水,洗尽尘世喧嚣,天地间唯余一片澄澈与安宁。此时,山影渐淡,树影婆娑,风过竹林,沙沙作响,似在低语,又似在迎接那踏着月色归来的旅人。这“风摇竹影夜归人”,不仅是自然之景的延续,更是人心深处对归途、对安宁、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呼唤。

在古人笔下,月亮从来不只是天象,而是情感的载体、哲思的媒介。从《诗经》中的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”,到李白的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再到苏轼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月亮始终与人的悲欢离合、思乡怀远紧密相连。而“月上东山世界明”,则呈现出一种更为宏大的宇宙观照——当月光普照,山河大地皆被照亮,黑暗退隐,人心也随之澄明。这种“明”,不仅是视觉上的明亮,更是心灵上的觉醒。它象征着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觉知,一种与天地共呼吸、同节律的和谐。此时,风动竹影,不是扰动,而是自然的韵律,是天地间最温柔的呼吸。而那“夜归人”,或许是一位远行归家的游子,或许是一位历经世事、终于放下执念的修行者,又或许,只是每一个在都市喧嚣中疲惫不堪、渴望片刻宁静的现代人。

在当代社会,我们被信息洪流裹挟,被快节奏生活驱赶,心灵常常处于一种“无归”的状态。我们看似拥有更多,却越来越难以找到内心的安宁。高楼林立,灯火通明,却少见真正的“月明”。我们习惯了人造的光,却遗忘了自然的辉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月上东山世界明,风摇竹影夜归人”便成了一种精神的隐喻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光明,未必来自电灯与屏幕,而可能来自一次仰望星空的瞬间,一次静听风声的夜晚。当我们在城市的阳台上偶然抬头,看见一轮明月悄然升起,那一刻,世界仿佛静止,喧嚣退去,心也随之明亮。这种“明”,是内心的澄澈,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。而那“夜归人”,正是我们自己在精神上的返航——从浮躁中归来,从功利中归来,从迷失中归来。

更进一步看,这句诗也蕴含着东方哲学中“天人合一”的智慧。月亮升起,不是孤立的天象,而是与山、风、竹、人共同构成的一幅动态图景。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,而是彼此映照、相互成就的整体。当月光照亮东山,山也映照出月的清冷;当风吹动竹影,竹也回应着风的低语;当人踏月而归,人便成了这天地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。这种和谐,不是被动的顺应,而是主动的参与与体悟。我们不必逃离城市,也不必归隐山林,而是可以在日常中培养一种“观月”的心境——在地铁站台的间隙,在办公室的窗边,在孩子睡去后的深夜,抬头望一眼天,让心随着月光缓缓升起,照见内心的东山,照见那个被遗忘的、本真的自己。

这句诗的下一句,不仅是景物的延续,更是意境的升华。它从“世界明”的宏大视野,转入“夜归人”的个体体验,完成了一次从宇宙到人间的温柔回落。它告诉我们:光明不在远方,而在每一次静心的凝望中;归途不在天涯,而在每一次对内心的倾听里。当月上东山,世界因光而明;当风摇竹影,人心因静而安。我们每个人,都可以是那踏月而归的人,在喧嚣中寻得一片清辉,在纷扰中守住一份清明。

月上东山,世界明;风摇竹影,人归心。这不仅是诗句的延续,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,一种精神的归宿。愿我们在每一个夜晚,都能抬头望见那轮明月,听见风过竹林的声音,然后轻声告诉自己:我已归来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