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上珠玑昭日月,堂前黼黻焕烟霞。

这句出自清代名臣纪晓岚为某府邸题写的对联,以其工整对仗、意境高远而广为传诵。上联“座上珠玑昭日月”描绘的是高朋满座、才俊云集之景,珠玑喻指言辞之精妙,如珍珠般璀璨,足以与日月争辉;下联“堂前黼黻焕烟霞”则进一步延展,将目光投向厅堂之前,以“黼黻”代指华服美饰、礼乐典章,其光彩如烟霞般绚丽,映照天地。整副对联不仅展现了主人家世显赫、门庭若市的气象,更暗含了文化传承、礼乐兴邦的深层意蕴。它既是对当下盛景的礼赞,也是对文脉绵延的期许。

珠玑者,非仅指言辞华美,更象征智慧与才学的凝聚。座上之人,或饱读诗书,或胸有韬略,或言辞犀利,或思辨深邃。他们的谈吐如珠玉落盘,字字珠玑,句句入理。在文人雅集、朝堂议政、书院讲学的场合中,这样的“珠玑”往往能激荡思想、启迪心智。古人讲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”,正是强调言语的力量。而“昭日月”三字,则赋予这种力量以神圣与永恒的色彩——珠玑之光,可与日月同辉,超越时间,照亮人心。这种意象,既是对才学的高度礼赞,也是对精神不朽的深切向往。在历史长河中,多少文人志士以笔为剑,以言为光,在乱世中坚守道义,在黑暗中点燃星火。他们的言论虽未必被当世所重,却如珠玑般深埋于典籍,终在后人心中昭如日月。

而“堂前黼黻焕烟霞”则从外在气象呼应内在精神。黼黻,原为古代礼服上的纹饰,象征礼制与秩序,也代表身份与尊严。堂前陈列的不仅是华服美器,更是礼乐文明的具象化表达。烟霞,本为自然之景,缥缈而绚丽,此处用以形容礼乐之盛,如云雾升腾,光彩夺目。这并非浮华之饰,而是文明积淀的外化。一个家族、一座书院、一个国家,若能以礼立身,以文传家,则其气象自然如烟霞般氤氲升腾,令人仰视。古人讲究“礼乐相济”,礼以节其行,乐以和其心,二者结合,方能成就“焕烟霞”的盛景。这种盛景,不靠权势强加,而靠文化浸润、德行感召。正如孔子所言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真正的光华,源于内在修养的深厚,而非外在装饰的堆砌。

这副对联之所以历经百年仍被传诵,不仅因其文辞优美,更因其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“才”与“德”、“言”与“行”、“内”与“外”的深刻理解。座上珠玑,是才情的流露;堂前黼黻,是德行的外显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。在当代社会,信息爆炸,言论纷杂,人们常以流量为珠玑,以热度为烟霞,却忽略了真正的“珠玑”应经得起时间检验,真正的“烟霞”应源于文化根基。我们更应回归对联的本意:珍视思想的价值,尊重文化的传承,以真知灼见为座上之光,以礼义廉耻为堂前之饰。

今日之座上,未必是雕梁画栋的厅堂,也可能是网络论坛、学术讲堂、社区议事厅;今日之珠玑,未必是文言雅句,也可能是理性分析、创新观点、人文关怀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,其精神内核不变——那便是对智慧的尊重、对真理的追求、对文明的守护。而堂前之“黼黻”,也不应仅停留于形式上的礼仪,而应内化为一种社会共识:尊重规则、崇尚道德、包容多元、追求和谐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,重现“珠玑昭日月,黼黻焕烟霞”的文明气象。

这副对联,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:既有思想的深度,又有行为的雅正;既有个体的才情,又有集体的秩序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繁荣,不只是物质的丰盈,更是精神的丰沛;不只是外在的热闹,更是内在的清明。座上珠玑,照亮的是人心;堂前烟霞,映照的是时代。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言语,以庄重之态对待礼制,这副对联便不再只是古人的题壁之语,而成为我们共同追寻的文化坐标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