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循分的下一句是“下修名”。
这句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的“上循分,下修名”,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的重要表述。它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与责任,也体现了儒家对“名实相符”这一伦理原则的深刻理解。在当代社会,尽管制度、文化、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。
在传统语境中,“分”指的是人在社会等级与伦理关系中所处的位置,即“本分”或“名分”。所谓“上循分”,意为在上位者应遵循自身的职责与规范,不僭越、不逾矩,以礼治人、以德服人。君主、官员、家长等处于社会上层的人,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其身份所赋予的责任。若君主骄奢淫逸,官员贪污腐败,家长专横无度,便是“失分”,失分则失序,失序则天下乱。“上循分”强调的是权力与地位的正当使用,是对上位者的道德约束。它要求掌握权力的人不仅要有能力,更要有德行,要“在其位,谋其政”,以公正、仁爱、谦逊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。这种思想在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中屡见不鲜,如孔子言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”,正是“上循分”的生动体现。
而“下修名”则从另一个维度展开,强调的是在下位者应注重自我修养,通过德行与才能的积累,使自己的“名”——即社会声誉、道德形象——与实际行为相符。这里的“名”并非虚名,而是与“实”相对的伦理概念。儒家主张“正名”,即名实相符,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普通人虽无高位,但依然可以通过修身、齐家、读书、行善等方式提升自己的“名”。一个普通人若勤勉尽责、诚实守信、孝亲敬长,其“名”便在乡里间自然树立;反之,若言行不一、虚伪欺诈,则“名”受损,终将失去他人信任。“下修名”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道德建构,它不依赖权力,而依赖个体的自觉与坚持。这种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声誉,更关乎社会风气的形成。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“修名”,社会整体的道德基础便得以巩固。
“上循分,下修名”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了一种双向的伦理秩序。上位者守分,才能为下位者树立榜样,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;下位者修名,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,反过来促进上位者不敢懈怠。这种互动关系,体现了儒家“德治”思想的核心:社会治理不仅靠制度,更靠人心。制度是外在的约束,而“循分”与“修名”则是内在的自觉。当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,无论地位高低,都能意识到自己的“分”与“名”,并以此为行为准则,社会便有望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。
在当代社会,这一思想依然具有启示意义。现代民主制度强调权力制衡与法治,但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完全杜绝腐败、形式主义与道德滑坡。此时,“上循分”提醒我们,公职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,不因权力而膨胀,不因地位而傲慢;而“下修名”则提醒普通公民,道德修养并非可有可无,而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。无论是职场中的诚信,还是家庭中的责任,亦或是网络空间的言行,都是“修名”的具体体现。一个社会若只重制度而轻道德,只重权利而轻责任,终将陷入价值混乱的困境。
“上循分,下修名”也启示我们,社会进步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重努力。政府推动改革、完善治理,是“上循分”的体现;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、践行社会责任,则是“下修名”的延伸。二者缺一不可。唯有当权力者敬畏职责,民众自觉修身,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。
“上循分,下修名”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,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伦理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位置,都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与边界,以道德自律为根基,以社会和谐为目标。在快速变迁的时代,这种对“分”与“名”的坚守,或许正是我们重建信任、凝聚共识的重要路径。真正的秩序,不在于外在的强制,而在于内在的自觉;真正的文明,不在于技术的进步,而在于人心的向善。唯有如此,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,个体也才能在秩序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