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月水仙供上案的下一句,是“岁寒清供伴书灯”。这句诗出自清代文人张潮的《幽梦影》,原句为:“冬月水仙供上案,岁寒清供伴书灯。”它描绘的是一幅静谧而清雅的冬日图景:在寒冷的腊月里,一盆水仙悄然绽放,被置于书案之上,与青灯黄卷相伴,为读书人带来一丝生机与慰藉。这不仅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,是文人雅士在岁末寒冬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与寄托。

水仙,自古便是文人笔下的清绝之物。它不似牡丹般富贵张扬,也不似梅花般孤傲凌霜,却以素雅之姿、幽远之香,在寒冬腊月里独放异彩。古人认为,水仙是“凌波仙子”的化身,出自《花史》有载:“水仙花,一名凌波仙子,一名金盏银台。”其花形如盏,色白而蕊黄,清丽脱俗,恰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踏波而来。冬月时节,万物萧索,庭院冷落,唯有水仙不惧严寒,在清水瓷盆中悄然抽芽、展叶、吐蕊,为寂寥的冬日注入一丝温润的生气。供上案头,不仅是一种装饰,更是一种心境的映照——在喧嚣尘世中,守住一方清静,以花为伴,以书为友。

而“岁寒清供伴书灯”,则进一步将水仙的意象升华至精神层面。清供,原指清雅的供品,多见于文人书斋,如奇石、古器、盆景、时令花卉等,用以点缀案头,陶冶性情。在冬月,清供以水仙为代表,既应时令,又合心境。它不取繁复,不求华贵,只以素洁之姿,映照读书人内心的澄澈与淡泊。书灯,则是夜读的象征。古时无电灯,读书人常于灯下苦读,或批注经史,或吟诗作赋。一盏油灯,照亮书页,也照亮心灵。水仙与书灯相伴,便构成了一幅“寒夜读书图”:窗外风雪交加,室内水仙幽香,灯影摇曳,书声低回。此时,外在的寒冷与孤寂,被内心的丰盈与宁静所消融。水仙之清,书灯之暖,共同构筑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空间。

这种生活美学,并非仅属于古代文人,它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现代社会节奏飞快,信息爆炸,人们被各种琐事与焦虑裹挟,心灵常常处于浮躁与疲惫之中。而“冬月水仙供上案,岁寒清供伴书灯”所传递的,正是一种“慢下来”的智慧。在冬日里,不妨也为自己准备一盆水仙,用清水养之,置于书桌或窗台。每日清晨,看它抽出嫩芽;傍晚归家,闻它散发幽香。这种细微的仪式感,能让人从忙碌中抽身,重新感知自然与时间的节奏。读书亦然,不必追求数量,而应重于质量。在灯下静读几页好书,让思想在文字中沉淀,让心灵在静谧中舒展。水仙与书灯,看似是物,实则是心境的投射——它们提醒我们,在物质丰盈的时代,更需守护精神的清雅与独立。

水仙之清,在于不争;书灯之明,在于不息。冬月供花,不仅是审美行为,更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尊重。它告诉我们,在最寒冷的季节,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光亮。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;清供,然后知心性之可养。当水仙在案头悄然绽放,当书灯在夜中静静燃烧,我们便在这份清寂中,找到了与自我对话的契机。生活不必总是轰轰烈烈,有时,一盏灯、一盆花、一卷书,便足以照亮整个冬天。

“冬月水仙供上案,岁寒清供伴书灯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。它倡导的,是在纷扰中寻清静,在寒凉中守温暖,在平凡中见真趣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种对精神世界的珍视与守护,始终是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部分。愿我们都能在冬月里,为自己供上一盆水仙,点亮一盏书灯,在清寒中,守得一份内心的澄明与安宁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