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“一岁一枯荣”。

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全诗为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这短短四十字,以原野上的草为意象,道尽自然循环、生命坚韧与人间离别的深沉情感。而“一岁一枯荣”作为承接首句的关键之笔,不仅完成了从视觉到哲思的过渡,更以极简的语言,揭示了时间与生命最本质的规律。

原上之草,年年岁岁,看似平凡,却蕴藏着天地间最恒久的韵律。离离,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,是春日的蓬勃,是生机的具象;而“一岁一枯荣”,则点出这繁茂并非永恒,它终将经历秋日的凋零、冬日的沉寂,又在春风中重新抽芽。这种周而复始,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自我更新。草的生命短暂,却能在每一次枯黄后重生,其根藏于泥土,其魂系于节气。这种循环,不因人的悲喜而改变,也不因世事的变迁而中断。它提醒我们,自然有其节奏,生命有其节律。人立于天地之间,常感渺小,却也因能感知这“枯荣”之变,而获得某种超越性的理解。我们看草,实则在看自己——人生亦有盛衰,有得意失意,有聚散离合,但正如野草,只要根基未断,希望便永存。

更进一步,“一岁一枯荣”所体现的,是一种东方哲学中“生生不息”的智慧。野火焚烧,看似毁灭,实则成为新生的铺垫。白居易在第三句写道“野火烧不尽”,正是对“枯”之极限的突破。枯,并非终结,而是转化。火过之后,草根深藏,待春风一至,便破土而出,比前更盛。这不仅是植物的特性,也是人类文明与个体精神的写照。历史上多少王朝覆灭,战火焚城,但文化不灭,精神不亡。屈原投江,诗魂永驻;杜甫流离,诗史长存。个体虽如草芥,却能在历史的荒原上留下不灭的印记。而普通人的一生,亦如野草,经历挫折、病痛、失落,但只要心志未灭,便仍有重来的可能。这种“烧不尽”的韧性,正是“枯荣”循环中最动人的部分。它不靠外力拯救,而源于生命本身的自愈与再生能力。

在送别的情境中,“一岁一枯荣”更显深意。原上草年年重生,而人却聚少离多。诗人送友远行,古道荒城,芳草萋萋,离情如草蔓般蔓延。草的“枯荣”是自然的规律,而人的“离别”是命运的常态。但正因草能重生,人亦可在别后重逢,或在精神上彼此呼应。草的循环,成了对离别的安慰。它告诉我们,今日之别,并非永诀,而是如秋草入土,等待春风。人生如寄,聚散无常,但若心中有根,便不惧漂泊。白居易以草喻情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,使一首送别诗,超越了具体情境,成为对时间、生命与情感的普遍咏叹。

如今,我们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,已难见“离离原上草”的壮阔景象。但每逢春日,公园角落、墙缝之间,总有小草悄然钻出,倔强地伸展着叶片。它们不声不响,却以最朴素的方式,延续着千年的诗意。我们读“一岁一枯荣”,不只是在背诵一句古诗,更是在与一种古老的生命智慧对话。它教会我们接受无常,理解循环,在低谷中看到希望,在离别中期待重逢。草虽卑微,其性至坚;诗虽短小,其意深远。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这不仅是自然的写照,更是生命的寓言。它告诉我们:一切终将逝去,但一切也终将重生。只要大地还在,春风还来,希望便不会熄灭。人亦当如此,在岁月的枯荣中,守住内心的根,静待春风拂面,再次生长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