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其上而取其下的下一句,是“求其中而取其上”。这句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箴言,虽非直接见于某部典籍的原文,却深刻凝练了儒家、道家乃至兵家思想中对目标设定、行为策略与结果预期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。它揭示的是一种高瞻远瞩、务实落地的处世哲学:在设定目标时,应追求高远,以激发潜能与动力;而在实际执行中,则需脚踏实地,从可实现的中等目标入手,逐步逼近理想。这种“高设目标、稳扎稳打”的策略,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,也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、战略决策乃至国家治理之中。
在个人发展的维度上,“求其上而取其中,求其中而取其上”体现为一种自我激励与自我调适的平衡。人若志存高远,方能突破平庸的桎梏。孔子曰: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。”这说明,若一个人只以“及格”为目标,往往连及格都难以保证;而若以“卓越”为追求,即使未能完全达成,也极有可能达到“优秀”或“良好”的水平。这种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“目标梯度效应”——目标越高,个体投入的精力与专注度也越高。若目标过于虚无缥缈,缺乏阶段性支撑,则易导致挫败感与放弃。真正有效的策略是:将“上”作为精神指引,而将“中”作为阶段性成果。一位学生若立志考取顶尖学府,便需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,但日常学习中则应设定“掌握核心知识点”“完成阶段性复习”等中等目标,通过持续积累,逐步逼近理想。这种“高设目标、中步推进”的方式,既避免了因目标过低而懈怠,也防止了因目标过高而焦虑,是一种可持续的成长路径。
在组织管理与战略决策中,这一原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。企业制定战略时,若仅以“维持现状”为目标,往往陷入内卷与停滞;而若盲目追求“颠覆行业”“全球第一”,又可能因资源不足、执行不力而功败垂成。真正成功的组织,往往是那些“仰望星空、脚踏实地”者。以华为为例,其在通信技术领域长期以“引领全球”为愿景,但具体执行中,却通过“压强式投入”“小步快跑”“持续迭代”等策略,从3G时代的追赶者,逐步成为5G时代的引领者。其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15%以上,但每一阶段的研发目标都聚焦于可实现的“中等突破”,如某项芯片性能提升、某项协议优化。正是这种“求其上”的格局与“取其中”的节奏,使其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行。同样,在国家发展层面,中国提出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既设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愿景,又在不同阶段提出“脱贫攻坚”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“高质量发展”等阶段性目标,通过层层推进,将理想转化为现实。这种战略设计,正是“求其上而取其中,求其中而取其上”的现代演绎。
更深层次地看,这一智慧还蕴含着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洞察。人非圣贤,精力有限,环境多变,任何理想都需经历“理想—规划—执行—反馈—调整”的循环。若只讲“求其上”,容易陷入空想主义;若只讲“取其中”,则易沦为平庸。唯有将二者结合,才能实现“动态平衡”。道家讲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并非消极不作为,而是顺应规律、顺势而为;儒家讲“中庸之道”,也非折中妥协,而是把握分寸、不偏不倚。这种思想,在“求其上而取其中,求其中而取其上”中得到了完美体现:目标要高,以激发潜能;执行要实,以积累势能;反馈要快,以调整方向。如此循环往复,方能积小胜为大胜,终至大成。
“求其上而取其中,求其中而取其上”不仅是一句策略箴言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治理哲学。它告诉我们:理想不可无,但需以行动为舟;目标不可低,但需以阶段为阶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唯有心怀高远,步履坚实,方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走出确定的道路。无论是个人追求自我实现,还是组织谋求长远发展,亦或国家推动社会进步,这一原则都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仰望星空时,别忘了脚踏实地;追求卓越时,也要珍视每一个“中等”的成就。因为真正的成功,从来不是瞬间的飞跃,而是持续向上的积累与升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