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云远上白云间”的下一句是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凉州词二首·其一》,全诗为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这句诗以其雄浑苍茫的意境、深沉悠远的感慨,成为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不朽名篇。它不仅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,更寄托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与对国家边防的深沉思考。

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,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以其独特的空间感与时间感脱颖而出。首句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以极目远眺的视角,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天边:黄河如一条银带,蜿蜒而上,仿佛自大地腾跃,直入云端,与白云相接。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笔法,打破了地理与视觉的局限,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壮美。而“白云远上白云间”虽非原诗原文,却是对原句意境的延伸与提炼,它更强调“云”的连绵不绝与高远无垠,仿佛白云不仅在天边,更在云层之上,层层叠叠,无穷无尽。这种意象的叠加,使画面更具空灵之感,也暗示了边塞的遥远与荒凉。

紧接着的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则从宏大的自然背景中突然聚焦于一个渺小而孤绝的存在。孤城,是戍边将士的栖身之所,是文明在荒野中的最后据点;万仞山,是自然的屏障,也是隔绝与压迫的象征。山与城,一高一低,一静一动,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对比。城在群山环抱之中,仿佛被自然吞噬,又仿佛在无声地抗争。这“一片”孤城,既指其面积之小,更指其存在之孤——它远离中原,远离繁华,远离亲人与故土。而“万仞”之高,不仅写山之险峻,更写其不可逾越。山与城之间,是自然的冷漠,是命运的围困。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,却通过空间的压迫感,让读者感受到戍边生活的艰辛与孤独。

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是情感的升华。羌笛是边塞常见的乐器,其声凄清哀婉;“杨柳”则暗指《折杨柳》曲,是中原送别时的传统曲目,寄托着离愁别绪。戍边将士吹奏此曲,自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。然而诗人却说“何须怨”,并非否定情感,而是以一种悲悯而豁达的态度,劝慰那些在苦寒之地坚守的人。因为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——连象征温暖与生机的春风都无法吹到这遥远的边关,更何况是亲人的问候与故土的慰藉?这句诗以自然之理道出人事之悲:不是将士不愿归,而是归途被地理与政治双重阻隔;不是朝廷不体恤,而是边关之远,已非人力所能轻易抵达。春风尚且不能至,人情更难逾越。这种无奈与苍凉,正是整首诗最动人心魄之处。

从艺术手法来看,这首诗以白描见长,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却蕴含深厚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景中有情,情中见景。诗人没有使用繁复的修辞,却通过空间的拉伸(从黄河到白云,从孤城到万仞山)与时间的凝固(春风不度,暗示年复一年的等待),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象征的世界。它不仅是西北边陲的地理写照,更是人类在自然与命运面前的精神写照。孤城,是文明的微光;万仞山,是自然的威严;羌笛,是情感的宣泄;春风,是希望的象征。四者交织,构成了一幅苍凉而崇高的边塞图景。

这首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被传诵,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,更在于它所表达的人类共通情感——对家园的思念、对孤独的承受、对命运的接受。在当代,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、漂泊与分离,依然能从中获得共鸣。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,那些在陌生城市中奋斗的青年,那些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人,都能在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中看到自己的影子。诗人没有给出答案,却以沉默的风景,道出了最深的理解与最暖的慰藉。

“白云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这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。它告诉我们:在浩瀚的天地之间,个体的存在或许渺小如孤城,但只要心有所寄,情有所系,便能在万仞高山之中,守住一方不灭的灯火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