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转峰峦上的下一句古诗,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终南山》:“太乙近天都,连山接海隅。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。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踪。”此诗描绘终南山雄奇壮阔之景,气象万千,意境深远。而“万转峰峦”虽非原句,却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诗中那连绵起伏、盘旋曲折的山势,仿佛群山在云雾中千回百转,令人神往。若以“万转峰峦”为引,其下之句,当是“隔水问樵踪”——一句看似平淡,却意蕴无穷的收束。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寻访,更是心灵对隐逸、对自然、对人生归宿的叩问。
在王维的笔下,终南山并非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峰,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。诗人以“太乙近天都”起笔,将山势与天相接,赋予其神圣与崇高之感。随后“连山接海隅”,视野由近及远,由实入虚,仿佛群山绵延至天际,与大海相连,空间之辽阔令人屏息。而当诗人深入山中,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,则展现了山雾变幻、虚实相生的自然奇观。回望来路,白云已合,来时的路径隐没于苍茫之中;前行时,青色的雾气看似可触,近看却空无一物。这种“有无之间”的意境,正是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在——不执着于实相,而追求心与境的交融。行至“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”,诗人进一步以天文分野之说,点出山中气象万千,同一时间,不同山谷或晴或雨,或明或暗,天地之变化,尽在一山之中。至此,山已不仅是山,而是宇宙秩序的缩影,是自然法则的具象。
当诗人登临绝顶,俯瞰群峰万转,心中却并未停留于壮美之景,而是生出一丝人间的温情与孤寂。“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踪”,这一转笔,将全诗的意境从宏大的宇宙观拉回人间烟火。诗人欲寻一处人家借宿,却因山水阻隔,只能隔水呼唤樵夫。这一“问”字,轻如微尘,却重若千钧。它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,更是精神上的追寻——在万转峰峦之中,人何其渺小,而在这渺小的旅途中,诗人渴望的,不是征服,不是占有,而是一声回应,一点人间的温度。樵夫,是山中隐者的象征,是自然与生活的桥梁。他或许衣衫褴褛,却与自然融为一体;他或许沉默寡言,却懂得山的语言。诗人隔水而问,不是为了一宿之安,而是为了确认:在这浩瀚天地间,是否仍有人与我同行?是否仍有灯火可为我而燃?
这一问,穿越千年,依然叩击着今人的心弦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常如王维一般,置身于“万转峰峦”之中——城市的喧嚣、职场的竞争、信息的洪流,如同连绵不绝的山脉,层层叠叠,令人迷失方向。我们不断攀登,却常在登顶之后感到空虚。而“隔水问樵踪”,恰是一种提醒:在追求高远之时,别忘了回望人间。真正的诗意,不在云端,而在烟火深处;真正的归宿,不在孤峰绝顶,而在与人的连接之中。王维的“问”,是孤独的,却也是温柔的。他没有强行涉水,没有高声呼喊,只是静静伫立,轻声询问。这种克制与谦卑,正是中国文人面对自然时的典型姿态——不是征服,而是对话;不是占有,而是倾听。
终南山依旧矗立,云雾依旧缭绕,而“隔水问樵踪”这一句,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,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一道永恒的风景。它告诉我们:人生如行山路,万转千回,终有迷途之时,但只要心中尚存一问,尚存对人间温情的渴望,便不会真正迷失。山再高,水再远,只要愿意开口,总有一声回应,在风中轻轻传来。这或许就是古诗的力量——它不喧哗,不张扬,却在静默中,照亮了无数孤独前行的灵魂。万转峰峦之上,风景固然壮丽,但真正动人的,永远是那一声隔水而来的呼唤,和那一点不肯熄灭的人间灯火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