冒雨拾阶而上的下一句,是“只为赴你一面之约”。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,却承载着无数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愫与执念。人生路上,总有些时刻,我们明知前路泥泞、风雨如晦,却仍执意前行。不是因为无畏,而是因为心中有所牵挂,有所期待。拾阶而上,不只是身体的移动,更是精神的跋涉;而冒雨,则象征着外界的阻碍与内心的坚持之间的角力。当这两者交织在一起,便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——一个人,在风雨中一步步走向高处,不为风景,只为一个承诺,一个念想,或是一个未完成的梦。
雨丝如织,顺着山道蜿蜒而下,打湿了石阶,也打湿了行人的衣衫。他穿着一件旧风衣,衣角被风掀起,像一面疲惫的旗。雨水顺着帽檐滴落,模糊了视线,但他没有停下。每一步都踏得坚定,尽管脚下湿滑,尽管风从侧面推搡着他。他记得,三年前也是这样的雨天,她在山巅的凉亭里等他,说:“若你愿来,我便不走。”那天他迟到了,她已离开,只留下石桌上用雨水写下的“等你”二字,很快被新落下的雨滴抹去。从那以后,他每年都在同一日、同一时来到这座山,哪怕她从未再出现。有人笑他痴,说那不过是一句戏言,何必当真。可他始终记得她说话时的眼神——清澈,坚定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那不是玩笑,那是她交付给他的重量。于是,他年年冒雨而来,拾阶而上,只为赴那“一面之约”。即使她不在,他也觉得,只要自己来了,那约定就还活着。
山道两旁是茂密的松林,雨打枝叶,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在低语,又仿佛在劝退。他偶尔会停下,靠在石栏上喘息,雨水顺着脸颊流下,分不清是冷是热。他想起年少时读过的诗: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”那时不懂,如今才明白,有些相遇,不在于是否真的相见,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为对方跋涉千里、穿越风雨。她或许早已忘了这个约定,或许已嫁作人妇,或许已远走他乡。但这些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他来了。他用行动完成了对记忆的回应,用脚步丈量了思念的长度。拾阶而上,不只是走向山顶,更是走向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。他不是在寻找她,而是在确认自己——确认自己是否还相信承诺,是否还愿意为爱付出,是否还保有那份纯粹的热忱。
雨渐渐小了,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阳光斜斜地洒在石阶上,像一条金色的路。他终于抵达山顶,凉亭依旧,石桌依旧,只是空无一人。他站在亭中,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,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晰。他没有失落,反而笑了。他知道,这一程,不是为了重逢,而是为了告别。告别那个执着等待的自己,告别那段被雨淋湿的青春。他轻轻拂去石桌上的水珠,没有写下任何字。有些话,不必说出口;有些情,不必被见证。他转身,沿着来时的路缓缓下山。雨停了,风也静了,只有石阶上的水痕,还记录着刚才的跋涉。
人生中的许多“冒雨拾阶而上”,其实并非为了抵达某个终点,而是为了在过程中确认自己的存在与信念。我们奔赴的,或许是一个不再存在的人,一个早已失效的约定,或是一个被时间冲淡的梦想。但正是这些看似徒劳的坚持,构成了我们灵魂的重量。因为愿意在风雨中前行,所以我们才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;因为愿意为一句承诺跋涉千里,所以我们才没有被现实彻底驯服。冒雨拾阶而上的下一句,不是“终于见到你”,而是“我来了,我无悔”。这,或许才是人生最动人的答案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