劝君更上凌云阁的下一句,是“莫负平生志与才”。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,原诗气象雄浑,意境高远,而这一句更是点睛之笔,既是对友人的勉励,也是对自我理想的抒发。它超越了单纯的登高望远,升华为一种对人生价值、志向追求的深刻叩问。在今日喧嚣浮躁的社会中,这句诗如同一记清钟,提醒我们:人生不应止步于眼前的安逸,而应不断攀登,以不负胸中抱负与才华。
登高,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寄托情怀的重要方式。从杜甫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到王之涣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再到王安石的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,登临高处,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上升,更是精神境界的跃迁。凌云阁,顾名思义,是直插云霄的高阁,象征着理想的高度、视野的广度与志向的远度。劝君更上,并非简单的邀请,而是一种精神的召唤——召唤人走出舒适区,突破认知的边界,去直面更广阔的世界。这种召唤,不是对安逸生活的否定,而是对生命潜能的尊重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凌云阁”,它可能是事业的高峰、学术的巅峰、艺术的极致,或是一种对真理、正义、美德的执着追求。唯有主动攀登,才能真正理解“高处不胜寒”背后的孤独与壮美,也才能体会“一览众山小”的豁达与通透。
现实中的我们,常常被琐碎的日常、功利的计较、短视的欲望所困。许多人安于现状,满足于“过得去”的生活,不再追问“我还能成为什么”。他们或许也曾有过凌云之志,却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模糊。更有人将“平凡”等同于“平庸”,将“稳定”理解为“停滞”,从而主动放弃了向上的可能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莫负平生志与才”便显得尤为珍贵。它提醒我们:才华不应被埋没,志向不应被遗忘。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你拥有多少,而在于你是否活出了自己应有的高度。李白曾言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这并非狂妄,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。我们或许无法成为时代的巨擘,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辜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。每一次选择坚持,每一次面对困难不退缩,都是对“志与才”的守护。
更进一步看,“更上凌云阁”不仅是个体的追求,也蕴含着对时代精神的呼应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太空探索、生态修复……这些领域都需要有人敢于登高望远,敢于承担风险,敢于突破极限。若人人只求安稳,社会将失去创新的动力;若人人畏惧高处,文明的边界将永远无法拓展。这句诗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箴言,更是一种对时代责任的呼唤。我们每个人,都是时代长河中的一滴水,但每一滴水,都可以选择流向更高的山巅,汇入更壮阔的海洋。当无数个体都选择“更上”,整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将随之提升。
回望历史,那些真正留下印记的人,无不是在“凌云阁”上留下足迹者。孔子周游列国,传播仁爱之道;张骞出使西域,开辟丝绸之路;徐霞客踏遍山川,著就《游记》;鲁迅弃医从文,以笔为刀。他们或许身处不同时代,面对不同困境,但共同点在于:他们都没有停留在原地,而是选择了向上攀登。他们的“凌云阁”,是理想、是信念、是使命。而他们的坚持,最终化为文明的星火,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。
“劝君更上凌云阁,莫负平生志与才”,这句诗穿越数百年,依然掷地有声。它不是一种强制的命令,而是一种温柔的提醒:人生短暂,才华易逝,志向易折。唯有不断向上,才能让生命绽放应有的光芒。无论我们身处何地,从事何业,都应当保有这份向上的心。不必妄自菲薄,也不必好高骛远,只需脚踏实地,一步一阶,向心中的“凌云阁”迈进。
终有一天,当我们站在高处回望来路,或许会发现,那些曾经以为难以逾越的险峰,早已被脚步丈量;那些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,已在坚持中实现。而那句“莫负平生志与才”,也将成为我们对自己最无悔的交代。人生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位置,而在于你是否从未放弃对高度的渴望。劝君更上,不止为望远,更为不负此生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