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朝得志上凌云的下一句是“两脚泥泞陷深坑”。这句看似对仗工整的古语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它并非出自某部经典典籍的原文,而是民间智慧的凝练表达,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人生起伏的图景:人在得意时往往志得意满、意气风发,仿佛已登云巅;然而命运无常,若得意忘形、失却本心,便极易从高处跌落,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。这并非宿命论的悲观,而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警醒,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,在高峰时不忘低谷。
人生在世,得意与失意本如昼夜交替,本是常态。许多人一旦得志,便容易生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错觉,将一时的成功归结于自身无所不能,忽视机遇、时势、他人助力等外在因素。这种心态一旦膨胀,便如风筝断线,看似飞得更高,实则离坠落更近。古往今来,多少英雄豪杰、才子能人,皆因一朝得志而忘乎所以,最终落得身败名裂、众叛亲离。商鞅变法强秦,却因严苛树敌无数,最终被车裂于市;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,却恃功自傲,终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;和珅权倾朝野,富可敌国,却在乾隆驾崩后被嘉庆迅速清算,落得抄家自尽的下场。这些例子无不印证着“两脚泥泞陷深坑”的必然——当人不再敬畏规则、不再体恤他人、不再自省自持,便已悄然踏入命运的陷阱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“泥泞”并非仅指物质上的困顿或地位上的跌落,更多时候,它象征着精神上的迷失与人格上的塌陷。有些人虽身居高位、锦衣玉食,却内心空虚、焦虑不安,终日活在猜忌与防备之中。他们或因权力而变得冷酷,或因财富而失去良知,或因名声而虚伪做作。这种“泥泞”比外在的困顿更难摆脱,因为它根植于内心,腐蚀的是灵魂。明代权臣严嵩,官至内阁首辅,家中珍宝堆积如山,却在晚年遭罢官抄家,其子严世蕃被斩,自己贫病交加,死于荒野。临终前,他写下“平生报国惟忠赤,身死从人说是非”,看似悲壮,实则讽刺——他一生追逐权势,却从未真正“报国”,最终连是非都任由他人评说。这正是“陷深坑”的极致写照:外在地位尽失,内在价值崩塌,连自我认同都难以维系。
反观那些真正能“上凌云”而不“陷深坑”的人,往往具备一种“得志而不失志”的定力。他们深知成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,因而常怀谦卑;他们明白权力与地位是责任而非特权,因而常怀敬畏;他们懂得高处不胜寒,因而常怀自省。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虽位极人臣,却始终心系百姓;林则徐虎门销烟,名垂青史,被贬新疆后仍兴修水利、造福边民;曾国藩一生谨守“慎独”之道,即便权倾朝野,仍每日自省、戒骄戒躁。他们并非没有“凌云”之时,而是能在凌云之上,依然脚踏实地,不因得志而忘形,不因高位而失德。
“一朝得志上凌云,两脚泥泞陷深坑”,这句古语之所以流传至今,正因其道出了人性中最易忽视的真相: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飞得多高,而在于能否在飞翔中保持平衡;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在于能否在拥有中不失本心。人生如登山,登顶固然可喜,但更关键的是,能否在峰顶不迷失方向,能否在下山时依然稳健前行。得志是命运的馈赠,而守志则是对这份馈赠的尊重。唯有在顺境中保持清醒,在得意时不忘形,在高峰时不忘低谷,才能真正避免“两脚泥泞”,走出一条坦荡的人生之路。
当我们看到他人得志时,不必嫉妒,而应思考其背后的付出与德行;当我们自己得志时,更需警醒,莫让一时的风光遮蔽了长远的目光。人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而真正的“凌云”,不是短暂的腾空,而是持续向上的姿态;真正的“不陷深坑”,不是侥幸躲过灾祸,而是以智慧与德行筑起内心的堤坝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风云变幻中,行稳致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