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晴空一鹤排云上”的下一句是: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

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秋词二首·其一》,全诗为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短短四句,却以鲜明的意象、昂扬的格调,颠覆了传统悲秋的文学母题,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超逸的精神境界。在历代咏秋诗中,这首诗如鹤鸣九皋,清越悠扬,令人耳目一新。

秋,在古典诗词中向来是萧瑟、凋零、离愁的代名词。从宋玉的“悲哉秋之为气也,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”,到杜甫的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再到马致远的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”,秋的意象几乎被固化为一种沉郁、哀婉的情绪符号。然而刘禹锡却以一句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,如惊雷破空,振聋发聩。他不随流俗,不蹈旧辙,敢于在众声悲叹中发出不同的声音,这不仅是审美上的突破,更是精神上的独立。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秋日独有的澄澈与高远,以哲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季节的轮回与生命的节律。

“晴空一鹤排云上”,是整首诗最具画面感的意象。秋日晴空万里,一鹤振翅,直上云霄,其势如箭,其志如虹。这“一鹤”并非寻常之鸟,而是诗人自我精神的外化。它不群不隐,不悲不叹,而是以孤高之姿,冲破云层,直抵苍穹。这里的“排云”二字尤为精妙——“排”有推开、劈开之意,不仅写出了鹤飞之迅疾有力,更暗含一种不屈不挠、奋发向上的意志。鹤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是高洁、清雅、超脱的象征,而此处的鹤,更被赋予了积极进取、超越凡俗的精神品格。它不因秋之萧索而退缩,反而在清朗的天地间展翅高飞,成为秋日最动人的风景。

而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则是情感与哲思的升华。鹤飞之处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高远,更是诗人心灵境界的拓展。当目光追随那排云而上的孤鹤,诗人的情感也如脱缰之马,腾跃而起,直抵碧空。这里的“诗情”并非狭义的作诗之兴,而是指一种对生命、对自然、对宇宙的深刻感悟与热烈回应。它超越了个人得失,超越了季节更替,直指天地精神。碧霄,即青天之极,象征着无限、自由与永恒。诗情被引至此处,意味着诗人的心灵已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秋景,而是与天地共呼吸,与万物同律动。这种由外物触发、由内而生的精神飞跃,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“兴”的极致体现。

刘禹锡写此诗时,正经历政治上的贬谪与人生的低谷。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,被贬朗州司马,身处边远,仕途坎坷。正是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,他反而写出了如此豪迈的诗句。这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以诗为舟,以情为帆,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我救赎与超越。他不以秋悲,反以秋乐;不因贬而怨,反因贬而悟。这种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胸襟,正是儒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体现,也是诗人人格力量的彰显。

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年,不仅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优美,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力量。它告诉我们:面对困境,不必沉溺于哀伤;面对季节的更替,不必固守成见。只要心中有光,哪怕是一鹤排云,也能引动诗情,直上碧霄。在当代社会,人们常因快节奏的生活、复杂的人际关系、不确定的未来而感到焦虑与迷茫。此时,重读刘禹锡的这首诗,或许能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宁静,在压力中重拾内心的澄明。

人生如四季,有春之萌动,夏之繁盛,亦有秋之肃杀,冬之沉寂。但真正的智者,不会因秋之凋零而悲观,反能在秋的澄澈中看见生命的另一种丰盈。晴空一鹤,不只是诗中的意象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——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应保持向上的姿态,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,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。

当一鹤排云而上,诗情便已抵达碧霄。而我们,亦当如此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