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谋定而后动”出自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,原文为: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;未战而庙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!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。”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在行动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谋划与推演,唯有在充分准备、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付诸实践,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。许多人只记住了“谋定而后动”这一句,却忽略了它前后的语境与逻辑脉络。实际上,这句话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整个战略思维链条中的一环。要真正理解其深意,就必须追溯其“上一句”与“下一句”,从而还原其完整的思想体系。

“谋定而后动”的上一句,是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”。这句话揭示了“谋”的本质——计算与推演。在战争或重大决策中,胜负往往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决定。所谓“多算”,是指在决策前对敌我双方的兵力、地形、士气、后勤、天时、情报、将领能力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,权衡利弊,制定多种预案;而“少算”则意味着准备不足,仅凭直觉或片面信息做决定;至于“无算”,则是完全凭运气行事,其失败几乎是必然的。孙子以此警示后人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临场发挥,而在于战前的深思熟虑。正如现代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、风险评估、情景规划等工具,其本质正是“多算”的延续。无论是企业战略制定、个人职业规划,还是家庭重大决策,若缺乏对内外环境的系统评估,仅凭一时冲动或他人建议贸然行动,往往陷入被动甚至失败的境地。“多算”是“谋定”的前提,是理性决策的基石。

“谋定而后动”的下一句,则是“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”。这句话将前文的逻辑推向结论:正因为有了充分的谋划与计算,胜负的结果便已清晰可见。这里的“见”并非指绝对预知,而是指通过理性分析,能够判断出胜算几何,从而决定是否行动、何时行动、如何行动。它强调的是决策的透明性与可控性。在现实中,许多失败并非因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行动者未能在事前建立清晰的判断标准。一个创业者若未对市场容量、竞争格局、资金链风险进行充分评估,仅凭热情投入,往往在项目启动后不久便陷入困境。而真正成熟的做法,是在“谋定”之后,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止损线、阶段性目标与应急预案,使整个行动过程处于可监控、可调整的状态。这种“胜负见矣”的洞察力,正是“谋定而后动”的最终目的——让行动建立在理性预期之上,而非盲目冒险。

进一步来看,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”与“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”共同构成了“谋定而后动”的完整逻辑链条:前者是前提,强调准备的深度;后者是结果,强调决策的确定性;而中间的“谋定而后动”则是行动的原则。三者环环相扣,形成一种闭环思维:没有“多算”,“谋”便不成立;没有“谋定”,“动”便无方向;没有“胜负见矣”,行动便失去评估依据。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,更广泛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在科技研发中,项目启动前需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路线规划;在政策制定中,需通过试点与模型推演评估社会影响;在个人成长中,需结合兴趣、能力、环境设定长期目标与阶段性路径。凡此种种,皆体现了“谋定而后动”的智慧。

“谋定”并非无限拖延,“动”也非鲁莽冒进。真正的“谋定”是在信息相对充分、时间允许的前提下,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问题,但也要避免陷入“分析瘫痪”。孙子强调的是“未战而庙算”,即在行动前完成推演,而非永远停留在思考阶段。一旦决策形成,便应果断执行,并在执行中根据反馈动态调整。这种“谋定—行动—反馈—再谋”的循环,正是战略思维的动态体现。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变革者,如商鞅变法前的调研、诸葛亮北伐前的战略规划,皆体现了这一逻辑。他们既非空谈理论,也非盲目行动,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,以坚定的意志推动变革。

“谋定而后动”并非一句孤立的格言,而是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”与“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”之间的枢纽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行动力,源于深思熟虑;真正的智慧,在于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性。在信息爆炸、变化加速的今天,我们更需回归这一古老智慧,以系统思维代替直觉判断,以理性规划代替随波逐流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复杂环境中把握主动,实现长远目标。谋定而后动,动则不殆,殆则不谋——这或许正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深邃的处世之道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