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下一站上岸”这句话,常出现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,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中某个阶段的终结与新的开始。它像一句温柔的提醒,告诉疲惫的旅人:再坚持一下,终点就在前方。许多人只记住了“下一站上岸”,却忽略了它前一句所承载的重量与深意。那被遗忘的上一句,往往才是决定能否真正“上岸”的关键——“若你始终望着对岸”。
这句话并非出自某本典籍,也非某位哲人的名言,而是从无数普通人的生命经验中提炼出的朴素智慧。它像一盏微弱的灯,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。所谓“对岸”,可以是理想的生活,可以是职业的突破,可以是情感的归宿,也可以是心灵的平静。而“望着对岸”,则是一种持续的关注、渴望与信念。它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,而是一种主动的凝视,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不肯移开目光的坚持。
在人生的长河中,许多人并非没有目标,而是走着走着,目光就模糊了。他们被眼前的泥泞、风雨、疲惫所困,渐渐忘记了为何出发。有人考研三年,却在第三年临考前因焦虑而弃考;有人创业多年,却在资金最紧张时选择放弃;有人渴望一段稳定的感情,却在一次次失望后封闭了心门。这些放弃,并非因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“望着对岸”的视线被现实的风沙遮蔽了。他们开始怀疑对岸是否真实存在,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。于是,他们转身,走向了看似更轻松却更虚无的路径。
真正能抵达“下一站上岸”的人,往往具备一种“凝视”的能力。他们不是没有痛苦,不是没有动摇,而是即便在低谷中,依然能保持对目标的清晰认知。就像一位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,面对简陋的校舍、匮乏的资源和家长的质疑,他依然每天清晨站在教室门口,望着孩子们走进课堂。他望着的,不只是眼前的学生,更是他们未来可能拥有的广阔世界——那便是他的“对岸”。他日复一日地望着,哪怕风雨交加,哪怕孤独如影随形。正是这种凝视,让他在第五年等来了第一批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,也等来了社会对乡村教育的更多关注。他最终“上岸”了,但上岸的起点,是从未放弃的凝视。
凝视,也是一种自我确认。当我们望着对岸时,其实是在不断提醒自己:我为何而活?我为何而坚持?这种内在的对话,能抵御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动摇。一个准备司法考试的考生,每天在图书馆坐十个小时,面对厚厚的法条和错题集,他也会疲惫。但每当抬头,看到墙上贴着的“通过法考,守护正义”这句话,他的目光便再次聚焦。他望着的不只是那张证书,而是自己心中对法律尊严的信仰。这种信仰,让他在一次次模考失利后依然选择翻开书本。他上岸了,不是因为运气,而是因为他从未让目光离开过对岸。
凝视,更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。人生没有捷径,任何“上岸”都需要时间的沉淀。望着对岸,意味着我们愿意为未来付出当下的努力。它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催促,而是一种从容的等待。就像一位作家,在十年间写了七部长篇小说,却只出版了两部。他没有因市场的冷淡而放弃写作,而是每天清晨坐在书桌前,望着自己心中那个“被读者真正理解”的时刻。他望着,写着,修改着,直到某一天,他的作品被一位编辑看到,被读者传阅。他上岸了,但那条通往岸边的路,是用无数个凝视的清晨铺就的。
“若你始终望着对岸”,这句话提醒我们,真正的坚持,不是咬牙硬撑,而是心中有光。它不是盲目的乐观,而是一种清醒的执着。它告诉我们,在通往“下一站上岸”的旅途中,最重要的不是速度,不是技巧,而是方向是否清晰,目光是否坚定。
当我们终于站在岸边,回望来路,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疲惫不堪的跋涉,那些曾让我们夜不能寐的焦虑,都因那持续不断的凝视而有了意义。上岸的瞬间,不是终点,而是对过往坚持的确认。而下一站,依然有新的对岸在等待。人生,本就是一场不断凝视、不断前行的旅程。
若你正行走在风雨中,若你正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抵达,请记住:下一站上岸的上一句,是“若你始终望着对岸”。只要目光未移,方向未改,终有一天,你会听见那声温柔的报站:下一站,上岸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