裤子上沾泥巴的下一句,是母亲在院门口轻声唤我回家吃饭。那声音穿过初夏微湿的风,落在泥地上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尽头,像一根细线,轻轻拽住了我奔跑的脚步。小时候,我总爱在雨后的小路上疯跑,裤脚卷到膝盖,赤脚踩进泥坑,溅起的水花裹着泥土,星星点点地爬上裤管。母亲从不立刻责备,只是站在屋檐下,望着我笑,等我玩够了,才说:“裤子上沾泥巴,人也该歇歇了。”
那句话,起初我只当是提醒,后来才明白,它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——泥巴不是脏,而是生活的印记。它不来自尘土本身,而来自我奔跑的方向、脚下的路、心中那股不愿停歇的劲儿。农村的孩子,谁没在泥地里打过滚?谁没在田埂上摔过跤?泥巴是成长的见证,是泥土与汗水交融的勋章。它不象征落魄,反而意味着真实地活过、走过、摔过、爬起过。母亲从不急于擦去那些泥点,她懂得,有些痕迹,比干净更值得珍惜。
记得有一年梅雨季,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,村外的土路成了泥潭。我每天上学都要穿过一片稻田,泥水没过脚踝,鞋子陷进去,拔出来时只剩一只。那天放学,我干脆脱了鞋,赤脚踩在泥里,裤腿上全是泥点,连袖口都沾了湿泥。路过村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大人看见我,笑着说:“这孩子,跟泥猴似的。”我低头不语,心里却有点委屈。可回到家,母亲没有皱眉,也没有让我立刻换衣服。她打来一盆温水,蹲下来,轻轻搓洗我的裤脚,一边洗一边说:“泥巴不怕,洗得掉;可要是心里怕了,就再也走不远了。”我愣住了,看着她粗糙的手在泥水中翻动,忽然觉得,那泥巴不是污点,而是我走过的路,是风雨中坚持的证明。
后来我离开家乡,去城市读书、工作。高楼林立,道路平整,皮鞋锃亮,裤子永远笔挺。可每当走过雨后湿漉漉的人行道,看见孩子在水坑边跳来跳去,裤腿上溅起泥点,我总会停下脚步,多看两眼。那一刻,我仿佛又听见母亲的声音:“裤子上沾泥巴,人也该歇歇了。”这句话,早已不是对脏的容忍,而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体察。在快节奏的都市里,我们总在追求“干净”“体面”“无瑕”,却忘了,真正的成长,往往始于一次跌倒,一次冒险,一次不顾后果的奔跑。泥巴提醒我们,人不是机器,不是永远保持完美的模板。我们需要在泥泞中行走,在风雨中穿行,才能知道自己的脚力,才能懂得什么是坚韧。
如今,我已多年未在泥地里奔跑,但每当生活压得我喘不过气,我总会想起那个赤脚踩泥的孩子,想起母亲蹲在院中为我搓洗裤脚的身影。那些泥点,像时间刻下的年轮,记录着我最原始、最本真的模样。它们不美,却真实;不整洁,却温暖。人生路上,我们或许会穿上西装,打上领带,走进会议室,站在聚光灯下,但内心深处,总有一片泥地,藏着最初的自己。
裤子上沾泥巴,不是狼狈,而是活着。不是退步,而是前进。它提醒我们:不必永远光鲜,不必永远正确,不必永远走在最平坦的路上。真正的勇气,是在知道前路泥泞之后,依然愿意赤脚前行。而真正的智慧,是在洗净泥巴之后,依然记得它曾如何沾上裤脚,又为何值得被留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