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来麟阁上的下一句,是“功成拂袖去,身与白云闲”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《南园十三首·其五》,原诗为: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”而“归来麟阁上”虽非原诗直引,却是后世文人借“凌烟阁”“麒麟阁”意象所衍生的诗意表达,承载着对功成身退、名垂青史的深切向往。麟阁,即麒麟阁,汉代所建,用以陈列功臣画像,象征至高荣誉。当一位志士历经沙场、建功立业,终于“归来麟阁上”,他的身影被镌刻于历史的高墙,而他的心境,却在荣耀背后悄然转向另一重境界——功成拂袖去,身与白云闲。

这“拂袖”二字,看似轻巧,实则重若千钧。它不只是动作的描写,更是一种精神姿态的宣言。古往今来,多少英雄在功成名就之后,陷入权欲的泥沼,或死于猜忌,或困于纷争。而真正的大智慧者,懂得在巅峰时刻抽身而退。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,灭吴之后,未贪恋相位,而是携西施泛舟五湖,更名陶朱公,行商天下,终得善终。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,封留侯,却“愿弃人间事,欲从赤松子游”,退隐修道,不涉政事。他们并非怯懦,而是深知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残酷法则。归来麟阁上,是荣耀的终点,也是抉择的起点。是继续沉溺于权力漩涡,还是转身走向山林云野?这“拂袖”,正是对世俗名利的彻底超越,是对自我本真的回归。

更进一步,“身与白云闲”所描绘的,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,更是一种哲学境界。白云,自古便是隐逸、超脱、自由的象征。它不染尘泥,不滞于形,随风而动,随遇而安。当一个人真正放下功名利禄,他的心便如白云般轻盈。王维晚年退居辋川,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在山水之间体悟禅意,将人生升华为一种诗意的栖居。苏轼屡遭贬谪,却在黄州写下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,在困顿中寻得精神的自由。他们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世界——以心灵的自由对抗世俗的桎梏。归来麟阁上,是外在成就的巅峰;而“身与白云闲”,则是内在世界的圆满。这种圆满,不依赖外在的封赏,而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。

在当代社会,这种精神尤为珍贵。我们身处一个崇尚成功、追逐名利的时代,人人渴望“登上麟阁”,却少有人思考“归来之后”的人生。职位、头衔、财富,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。当一个人耗尽心力终于站上巅峰,却发现内心空荡,灵魂疲惫,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?真正的成功,不应止于外在的成就,更应包含内在的安宁与自由。归来麟阁上,固然值得庆贺;但若能在此时清醒地选择“拂袖而去”,不为虚名所累,不为权位所缚,让心灵如云般自在,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。

功成拂袖去,身与白云闲。这不仅是古人的理想,更应成为今人的镜鉴。人生如旅,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位置,而在于你是否能看清自己的方向。当荣耀加身,仍不忘本心;当万人敬仰,仍能转身归隐——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度。麟阁之上,铭刻的是功业;而白云之下,安放的是灵魂。归来,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在喧嚣尘世中,愿我们都能在功成之后,拂去浮华,与云为伴,与心为邻,活出那份真正的“闲”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