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上岳阳楼的下一句是:“玉出昆仑巅。”这两句出自清代诗人何绍基所题《岳阳楼联》,原联为:“金上岳阳楼,玉出昆仑巅。横批:气象万千。”此联虽非岳阳楼最负盛名的对联,却以雄浑的气势、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意蕴,在历代题咏中独树一帜。它不仅描绘出岳阳楼的地理形胜与精神气象,更将中华文明的源头与精神高地凝练于短短十字之中,令人读之顿生苍茫浩荡之感。

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畔,背依岳阳古城,面朝浩渺烟波,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的胜地。自唐代杜甫写下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以来,这座楼阁便与诗、与情、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。而何绍基此联,则另辟蹊径,不写眼前之景,不抒个人之怀,而是以“金”“玉”为引,将地理、历史、哲学三重意象熔于一炉。上联“金上岳阳楼”,表面写登楼之举,实则暗含“金”之贵重与“楼”之崇高,象征着士人精神的升华与理想的抵达。金,既指登楼者心怀赤诚,如金之坚贞;亦喻岳阳楼本身在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,如金之恒久。而“上”字则赋予动态,仿佛精神之攀登,步步向上,终至巅峰。

下联“玉出昆仑巅”,则如一道神来之笔,将视野从江南水乡猛然推向西北高原。昆仑,自古被视为万山之祖、中华龙脉之源,是神话中仙人居所,亦是《山海经》《穆天子传》等典籍中反复提及的神圣之地。玉,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物质之一,温润、高洁、坚而不脆,是君子品格的化身。昆仑出玉,不仅是自然现象,更是文化隐喻——真正的精神瑰宝,必生于险远、成于磨砺。何绍基以“玉出昆仑巅”呼应“金上岳阳楼”,形成一种空间与精神的双重对仗:一南一北,一水一山,一实一虚,一金一玉,共同构建出中华文明地理与精神的双重坐标。金登楼,是现实的抵达;玉出山,是理想的生成。二者相映成趣,构成一种“天地人”三位一体的宏大格局。

更深层地看,此联还暗含了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路径。登楼者,士人也;金者,其志也;玉者,其德也。士人登临岳阳楼,不仅是观景,更是自省与立志。洞庭湖的波涛,映照出内心的波澜;岳阳楼的高度,丈量着理想的尺度。而昆仑之巅的玉,则提醒着士人: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眼前的浮华,而在于如玉石般历经风霜、沉淀精华的内在修养。何绍基作为晚清著名学者、书法家,一生重道崇理,主张“学贵有恒,道在自省”,此联正是其精神世界的写照——不慕虚名,不趋时俗,唯求如金之坚、如玉之洁,立于天地之间。

从文学技法而言,此联对仗工整而不失灵动。“金”对“玉”,皆为贵重之物,且五行中皆属金,暗合“金生水”之理,呼应洞庭湖之水性;“上”对“出”,皆为动词,一由下至上,一由内而外,形成空间张力;“岳阳楼”对“昆仑巅”,一为人文建筑,一为自然高峰,一在人间,一在神域,虚实相生,境界顿开。而“楼”与“巅”皆为高处,又形成意象的呼应,使全联在结构上浑然一体,毫无斧凿之痕。

今日重读此联,其意义早已超越对联本身。在快速变迁的时代,人们常感精神漂泊、价值迷失。而“金上岳阳楼,玉出昆仑巅”所传递的,正是一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定力——无论身处何地,都应心怀高远,如金之向上,如玉之自省。岳阳楼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,而成为精神攀登的象征;昆仑山也不再仅是地理名词,而是理想人格的隐喻。我们登楼,不只是为了看风景,更是为了照见自己;我们追寻玉,不只是为了占有珍宝,更是为了修炼内心。

何绍基此联,以极简之语,承载极深之意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“气象万千”,不在楼台之高,不在山水之广,而在人心之深、志气之远。金登楼,是起点;玉出山,是归宿。而在这起点与归宿之间,是无数人上下求索的足迹,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。登楼者,当思此联;观世者,亦当思此联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