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已上枝头,风轻拂过林梢,树影婆娑,如墨染宣纸般在庭院中铺展。夜凉如水,四下寂静,唯有远处几声虫鸣,断断续续,似在低语,又似在诉说某种久被遗忘的心事。这景象,仿佛是时间悄然停驻的一瞬,让人不禁驻足凝望,思绪也随着那轮清辉缓缓升起,飘向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。

古往今来,月亮总被赋予太多情感。它不只是夜空的点缀,更是人心深处的一面镜子。文人墨客借它抒怀,游子旅人凭它寄情,恋人依它盟誓。月已上枝头,这五个字,看似平淡,却如一把钥匙,轻轻一转,便打开了通往往昔的门。它不似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那般苍凉,也不似“海上生明月”那般壮阔,它只是静默地悬在枝头,温柔地照亮一方小院,照亮窗棂,照亮人未眠的眉梢。而它的下一句,或许不该是“人约黄昏后”的轻快,也不该是“举杯邀明月”的孤傲,而应是“影随人未归”——一种静默的等待,一种无声的守候。

这等待,藏在每一个寻常夜晚的缝隙里。老家的庭院中,祖母总爱在夏夜搬一把竹椅,坐在桂花树下,望着月亮缓缓攀上枝头。她不言不语,只是偶尔轻摇蒲扇,扇走蚊虫,也扇走时光。那时我还小,不懂她眼中的深邃,只道是她在乘凉。直到多年后,我才从母亲口中得知,祖父年轻时曾远行求学,一去便是十年。每逢月圆之夜,祖母便坐在那棵桂树下,等一个归人。她从不抱怨,也不流泪,只是望着月亮,仿佛那清辉能捎去她的思念,也能带回他的消息。月已上枝头,影随人未归——这并非一句诗,而是一段被岁月封存的生活。她等了一生,等得发如雪,等得月依旧,等得人终未归。可她从未停止等待,因为在她心中,只要月亮还在,希望便未熄灭。

而今,我亦常在异乡的阳台上望月。城市的光污染让夜空不再清澈,月亮也常被高楼切割成残缺的碎片。可每当夜深人静,我仍会推开窗,寻找那一抹清冷的光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月亮之所以动人,并非因其圆满,而是因其恒常。它不问人间悲欢,却始终如一地升起、落下,照亮每一个孤独的夜晚。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看着我们出生、成长、离别、老去。月已上枝头,影随人未归——这“影”,不只是月光投下的轮廓,更是我们心中那些未能圆满的遗憾,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,那些未能重逢的人。它提醒我们,人生并非事事如意,但正因有缺憾,才更显珍贵。

我们总在追逐圆满,追求事事顺遂,却忘了,真正的圆满,或许不在于结果,而在于过程中的坚持与守望。祖母的等待,不是徒劳,而是一种无声的深情;游子的望月,不是感伤,而是一种温柔的归依。月已上枝头,它不催促,不责备,只是静静地照着你,照着你脚下的路,照着你心中的梦。它告诉你:无论你走得多远,总有一束光,为你而留。

所以,当夜风再次拂过,当月影再次洒落,请不必急于填补下一句。就让“月已上枝头”静静悬在心头,让“影随人未归”成为一段温柔的注解。人生如月,有圆有缺,有明有暗,但只要心有所寄,情有所托,那轮月亮,便永远在枝头,照亮你前行的每一步。不必追问归期,不必强求圆满,只要抬头,便能看见——那光,从未离开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