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锅上的茄子下一句
厨房里飘来一阵焦糊味,老李皱了皱眉,放下手中的报纸,起身走向灶台。锅里的茄子已经贴在锅底,边缘微微发黑,油花不再跳跃,只剩下一片沉寂。他叹了口气,用锅铲轻轻拨动,那茄子却像被粘住了一般,动弹不得。他这才想起,自己忘了翻面,也忘了调小火。这锅茄子,终究是“放锅上的茄子”——只差一步,便成了遗憾。这句看似平常的话,却在那一刻像一根细针,刺进了他心里。
“放锅上的茄子”,本是街坊邻里间的一句俗语,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,却因疏忽或拖延而功亏一篑。它不似“煮熟的鸭子飞了”那般戏剧,也不像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那般决绝,它更贴近生活,带着一种家常的无奈与惋惜。茄子本是柔软之物,下锅前还饱满水润,只需耐心翻炒,便能成就一道下饭佳肴。可一旦被遗忘在锅上,火候失控,它便迅速脱水、焦黑,从可口的食材沦为残渣。这过程,像极了人生中许多未完成的计划、未说出口的话、未及时回应的情感。它们都曾鲜活地存在,却因一时的疏忽,被“放”在时间的锅上,渐渐失去本来的模样。
老李年轻时也曾是个雷厉风行的人。三十岁那年,他辞了国企的稳定工作,下海经商,开了一家小餐馆。那时他意气风发,每天亲自掌勺,菜单上最拿手的便是“酱烧茄子”。他记得,茄子要选细长紫皮的那种,切条后先用盐腌出水分,再沥干下锅,中火慢炒,待表面微皱,再淋入秘制酱汁,最后撒上蒜末和葱花。那味道,连最挑剔的食客也挑不出毛病。可后来生意渐忙,他请了厨师,自己退居幕后,渐渐不再进厨房。再后来,餐馆因竞争激烈而关门,他转行做起了建材生意,茄子便从他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。直到今天,他才意识到,那锅被遗忘的茄子,何尝不是他人生轨迹的隐喻?他曾经亲手掌握火候,却在追逐更大目标时,把最本真的东西“放”在了锅上,任其焦糊。
不只是老李,我们每个人,或许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。学生时代,明明知道某门课要重点复习,却总想着“明天再看”,结果考试前夜仓促翻书,成绩不理想;工作中,领导交代的任务,起初信心满满,却因拖延和分心,临近截止才草草完成,错失晋升机会;感情里,明明察觉到伴侣情绪低落,却以“忙”为借口,没有及时沟通,最终关系疏远。这些,不都是“放锅上的茄子”吗?它们并非不可挽回,也并非毫无希望,只是在我们选择“再等一等”“再放一放”的时候,悄然滑向了不可逆的边缘。
更令人唏嘘的是,这种“放”往往不是出于恶意,而是源于一种错觉——我们总以为时间足够,机会还在,事情可以“回头再做”。可生活不像厨房,没有第二次开火的机会。茄子焦了,可以倒掉重来,但青春、信任、亲情、健康,一旦被“放”在锅上太久,便再难恢复原貌。我们总说“来得及”,可真正来得及的,从来不是时间,而是我们当下的行动与决心。
老李最终关了火,把焦黑的茄子倒进垃圾桶。他洗了锅,重新切了一根新鲜的茄子,这次他调小了火,守在灶边,不时翻动。二十分钟后,一盘色泽油亮、香气扑鼻的酱烧茄子端上了桌。他夹起一块,轻轻咬下,软糯入味,一如当年。他忽然笑了,不是为这盘菜,而是为自己终于明白:人生没有“放锅上”的容错空间,每一件事,都值得被认真对待,每一个当下,都该被紧紧握住。
放锅上的茄子,下一句不该是“可惜了”,而应是“别再放了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