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;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

这句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《与朱元思书》,原是一封描绘富春江山水之美的书信片段。其中“横柯上蔽”四字,寥寥数语,便勾勒出一幅林木葱茏、枝干交错、浓荫蔽日的画面。树木横生的枝条遮蔽了天空,即便在白昼,也如同黄昏般幽暗。这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写实,更是一种心境与哲思的投射。当人们置身于密林深处,抬头不见天日,低头只见斑驳光影,便极易产生对时间、空间乃至生命本质的沉思。而“在昼犹昏”四字,则进一步将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感受推向极致——自然之力的厚重,足以遮蔽光明,也足以遮蔽人心对外界的感知。

这并非全然压抑。紧接着的“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”,如同在沉郁中撕开一道缝隙,让微光渗入。稀疏的枝条交错掩映,阳光在缝隙间跳跃,时而洒落,时而隐去。这不仅是光影的流动,更是希望与顿悟的象征。自然从不将人彻底困于黑暗,它总在严密中留出空隙,在遮蔽中透露光明。这种明暗交替、虚实相生的景象,恰如人生中的起伏与顿悟。我们常因困境而陷入“横柯上蔽”的境地,被压力、焦虑、迷茫层层包裹,仿佛白昼如夜,前路无光。但正如林间总有疏条透光,人生也总会在最幽暗处,迎来一丝转机。那“有时见日”的瞬间,或许是一次偶然的对话,一次不经意的阅读,或是一段独处时的顿悟,却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
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对应,并非牵强附会,而是古人“观物取象”思维的体现。吴均写山水,实则写心境。富春江两岸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,而他所寄之“朱元思”,亦非寻常友人,而是志趣相投、共赏自然的同道。在书信中,他以文字为舟,载着对方穿越文字的山林,共赏那“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”的澄明,也共历那“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”的激荡。而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”一句,正是这段旅程中最幽深的段落。它提醒我们:美不仅存在于开阔与明亮,也存在于遮蔽与幽暗之中。真正的审美,是能在浓荫中感知静谧,在昏暗中体察光明。这种能力,需要静心,需要耐心,更需要一种与天地共呼吸的胸襟。

更进一步看,“横柯上蔽”与“有时见日”的对照,也揭示了自然与时间的辩证关系。树木的枝叶会生长、蔓延,遮蔽天空,这是时间的积累;而阳光依旧穿透,这是时间的流动。遮蔽是暂时的,光明是永恒的。正如人生中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境,终会随着时间推移、心境转变而出现转机。我们不必急于挣脱黑暗,而应学会在黑暗中等待、在遮蔽中积蓄力量。当“疏条交映”的瞬间到来,那缕阳光才显得尤为珍贵。古人讲“静待花开”,讲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,其内核正与此相通——真正的光明,往往不来自强行突破,而来自对遮蔽的接纳与对时机的等待。

从文学角度看,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”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,不仅因其画面感强烈,更因其语言节奏与意境的和谐。四字一句,对仗工整,音韵沉郁,如鼓点般敲击人心。“横柯”与“疏条”,“上蔽”与“交映”,“在昼犹昏”与“有时见日”,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,如同呼吸,如同心跳。这种节奏,也暗合了自然与人生的律动——有遮蔽,有显露;有压抑,有释放;有等待,有顿悟。它不是简单的写景,而是一种生命节奏的摹写。

回到当下,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、节奏飞快的时代。人们常被各种“横柯”遮蔽:社交媒体的喧嚣、职场的压力、人际的复杂、未来的不确定……这些无形的枝蔓层层缠绕,令人“在昼犹昏”,精神疲惫,方向模糊。我们更应铭记那“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”的智慧。真正的解脱,不在于彻底清除遮蔽,而在于学会在遮蔽中寻找缝隙,在混乱中保持清醒。哪怕只是一缕阳光,也能唤醒沉睡的感知,点燃内心的微光。

“横柯上蔽”的下一句,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补充描写,更是一句关于生命、时间与希望的箴言。它告诉我们:遮蔽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对光明的期待;黑暗不可怕,可怕的是放弃对缝隙的寻找。只要心有所待,光终会穿透枝叶,洒落在我们肩头。

当我们再次走进山林,抬头望向那横生的枝柯,或许会不再只感到压抑,而会心生敬意——那遮蔽,是树木生长的痕迹;那昏暗,是大地呼吸的节奏;而那偶尔洒落的阳光,正是自然给予我们最温柔的提醒:即使在最深的遮蔽中,光,从未真正离去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