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里里原上草”的下一句是“一岁一枯荣”。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全诗为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,更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与离别情感的深刻体悟。千百年来,它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意象,成为中国人心中关于生命、时间与情感的永恒隐喻。

原上草,是大地最朴素的生命符号。在广袤的平原、荒凉的旷野、古道旁、城垣下,草无处不在,却又最易被忽视。它们不争春色,不攀高枝,只是默默生长,在风雨中摇曳,在霜雪中伏倒。正是这样一种看似卑微的生命,却蕴含着最顽强的力量。白居易以“离离”形容草木繁盛之貌,而“一岁一枯荣”则道出了其生命节律:春生、夏长、秋衰、冬藏,年复一年,周而复始。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在毁灭与重生中不断延续的哲学。草的生命短暂,却能在每一次枯萎后重新萌发,这种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韧性,正是自然赋予万物最原始也最深刻的生存智慧。

从自然现象到人生哲思,草的枯荣映射出人类对时间与命运的思考。人之一生,亦如草木一秋。少年时如春草初萌,充满希望;中年如夏草繁茂,肩负重担;老年则如秋草渐黄,归于沉寂。正如草在寒冬中并未真正死去,而是将生命力深藏于地下,人的生命也并非终结于肉体消亡,而是以记忆、情感、精神的方式延续。白居易送别友人,望着萋萋芳草,心中涌起的不只是离愁,更是对生命流转的体察。古道上的芳草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,晴日下的翠色,映照着荒城的沧桑。草的存在,让离别不再只是悲伤,而成为生命循环中的一环。它提醒我们:离别是暂时的,重逢是可能的;死亡是终结,也是新生的前奏。这种对生命循环的坦然接受,使人在面对无常时多了一份从容与豁达。

更进一步,草的意象还承载着文化记忆与集体情感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,草常与“离别”相伴。《楚辞》有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,《古诗十九首》有“青青河畔草,郁郁园中柳”,皆借草抒写离情。白居易此诗,正是这一传统的集大成者。他将草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,使“原上草”不再只是景物,而成为情感的载体。当后人读到“一岁一枯荣”,不仅看到的是四季更替,更感受到的是时光流逝中的温情与哀愁。这种情感共鸣,跨越时空,让不同时代的人在面对离别、衰老、变迁时,都能从这五字中获得慰藉。草的生命虽短暂,却因承载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而变得永恒。

今天,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、高流动的时代。城市扩张,原野缩减,草的身影逐渐被水泥覆盖。只要我们抬头望向郊外的山坡、公园的角落,甚至阳台上的一盆绿植,草的影子依然存在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生命的本质并未改变:生老病死,聚散离合,皆是常态。而“一岁一枯荣”所传递的,正是对这种常态的尊重与接纳。它告诉我们,不必因一时的衰败而绝望,也不必因短暂的繁盛而自满。真正的力量,不在于永不枯萎,而在于每一次倒下后,都能重新站起。

白居易写此诗时,正值青年,仕途初启,却已能写出如此深沉的诗句,足见其对生命已有深刻体悟。而千百年后的我们,重读“里里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,仍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力量。草无言,却以生长诉说真理;诗简短,却以意象承载永恒。在喧嚣世界中,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片原上草,让我们在浮躁中看见生命的节奏,在离别中感受重生的希望。

生命如草,一岁一枯荣,但春风吹过,大地依旧绿意盎然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