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穷碧落,下黄泉。

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的名句,原句为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”,描绘的是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,魂牵梦萦、执着追寻其魂魄的悲情场景。碧落,指天界、高空,古人认为天有九重,碧落即最高处;黄泉,则指地下、阴间,是亡者归宿之地。一个“上”,一个“下”,穷尽天地两极,极言追寻之广、思念之深、执念之重。这句诗不仅语言凝练、意境深远,更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——对失去之人的不舍、对不可逆之事的无奈、对超越生死界限的渴望。

在文学的长河中,“上穷碧落,下黄泉”早已超越了原诗的语境,成为一种象征,一种精神姿态。它不再局限于帝王之恋,而是升华为人类面对离别、死亡、理想与真理时,那种不顾一切、穷尽所能的探索精神。无论是科学家的实验室,还是哲学家的书斋,抑或是普通人深夜的思念,都可能在某一刻,悄然呼应着这句诗所蕴含的执着与悲壮。

当我们仰望星空,试图理解宇宙的起源与边界,我们便是在“上穷碧落”。从伽利略用望远镜窥探月球的环形山,到哈勃望远镜捕捉百亿光年外的星系光芒;从牛顿的万有引力,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再到今天量子力学的探索,人类从未停止向天空深处进发。每一次火箭升空,每一次深空探测,都是对“碧落”的叩问。我们追问:宇宙是否有尽头?时间是否有起点?生命是否孤独?这些问题没有答案,但正是这种无解,才更激发我们不断追问。正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:“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。”正是这种“不知”,推动我们向上攀登,向未知进发。科学探索的每一步,都带着“上穷碧落”的勇气与悲壮——明知可能无果,仍要前行。

而当我们面对死亡、面对亲人离去、面对记忆的消逝,我们则是在“下黄泉”。黄泉并非实指地府,而是象征我们内心深处最幽暗、最不愿触碰的角落。心理学告诉我们,哀悼的过程,就是与逝者建立新的心理联结的过程。有人通过写日记,有人通过整理遗物,有人通过梦境与幻觉,试图在意识深处重建与逝者的联系。这种“下黄泉”的旅程,是情感的深渊,也是灵魂的净化。它提醒我们: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。正如《寻梦环游记》中所言:“真正的死亡,是被所有人遗忘。”每一次对逝者的追忆,每一次对往事的咀嚼,都是对“黄泉”的探访,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确认。这种探访,虽无科学仪器可凭,却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与真诚。

“上穷碧落”与“下黄泉”,看似方向相反,实则精神同源——都是对极限的挑战,对边界的突破。一个向外,一个向内;一个指向宇宙,一个指向心灵。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:都源于人类对“意义”的执着追寻。我们不愿接受世界的无意义,不愿接受生命的偶然与短暂。于是,我们向上攀登,试图在星辰中找到秩序;我们向下潜行,试图在记忆中找回温度。这种双向的探索,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动人的图景。

今天,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、节奏飞快的时代。许多人疲于奔命,忙于应付日常琐事,渐渐遗忘了仰望星空的能力,也失去了静心回忆的耐心。我们不再“上穷碧落”,因为觉得宇宙太过遥远;我们也不再“下黄泉”,因为害怕面对痛苦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句诗的提醒:生命的深度,不在于我们走了多远,而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向高处攀登,向深处潜行。

上穷碧落,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——但正是这“不见”,才更显追寻之可贵。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触及天界的尽头,也无法真正唤醒逝者的灵魂,但追寻本身,就是意义。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,明知巨石会滚落,仍一次次推上山顶。他的悲剧是注定的,但他的尊严,正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

当我们再次念起“上穷碧落”,不必急于追问下一句是什么。因为真正的下一句,不在诗中,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——在每一次仰望星空的瞬间,在每一次为逝者点燃的烛光里,在每一次对未知的提问中。那便是:我们虽未抵达,却从未停止前行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