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:一岁一枯荣。

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全诗为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这短短四十字,不仅描绘出草原四季更迭的自然图景,更寄寓了生命不息、离别难舍的深沉情感。而“一岁一枯荣”这五个字,正是对“离原上草”最深刻的回应,它不只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陈述,更是一种对生命循环、兴衰交替的哲学体悟。

在广袤的北方原野上,草是最平凡也最坚韧的存在。春天,它们从冻土中探出嫩芽,绿意如浪般铺展,仿佛一夜之间便覆盖了整片大地;到了盛夏,草茎挺立,随风摇曳,与野花、飞鸟、牧歌共同织就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。秋风一至,草色渐黄,叶片干枯,随风飘散,大地仿佛被抽走了灵魂,陷入一片萧索。冬天,大雪覆盖,草被深埋于冰层之下,看似消亡,实则根系仍在地下默默积蓄力量。如此周而复始,年年如此,这便是“一岁一枯荣”的真实写照。草的生命短暂而重复,却从不因衰败而绝望,也不因繁茂而张扬。它只是顺应天时,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完成使命。这种静默的坚持,正是自然最朴素的智慧。

诗人笔下的“枯荣”,并不仅仅指向草木。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命运的共通性。人之一生,何尝不是一场“一岁一枯荣”的旅程?少年如春草初萌,充满希望与活力;青年如夏草繁茂,奋发向上,追逐理想;中年如秋草渐衰,面对压力与责任,身心俱疲;老年则如冬草伏地,归于平静,等待生命的终结。正如野火无法烧尽草根,春风一吹,新绿再生,人的精神与意志也往往在挫折之后更显坚韧。历史长河中,多少王朝兴衰,多少家族起落,多少理想被现实击碎,却又在后人心中重燃火焰。这种“烧不尽、吹又生”的生命力,正是“一岁一枯荣”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寓意——衰败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的序章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。每一次“枯”,都让草更懂得如何扎根;每一次“荣”,都让生命更懂得如何绽放。人类文明也是如此。战争带来毁灭,却也催生反思与重建;灾难带来痛苦,却也激发团结与进步。每一次低谷,都是对过往的清算与对未来的准备。正如草原上的古道,虽被荒草覆盖,却仍连接着过去与现在;晴日下的翠色,虽映照着荒城,却预示着可能的复兴。离别之情,虽令人惆怅,却也因“萋萋满别情”而显得真挚动人。正因有离,才有聚;正因有枯,才有荣。

白居易写这首诗时,正值青年离京赴任,面对离别,他以草为喻,既抒发了离愁,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信念。他明白,人生如草,有盛有衰,但只要根在,心在,希望就在。今日我们读这首诗,不再只是感怀古人的离别,更是从中汲取一种面对无常的从容与勇气。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,我们或许更容易感受到“枯”的焦虑与“荣”的短暂,但若能像原上之草一般,在风雨中低头,在阳光下挺立,在寒冬中蛰伏,在春风中重生,便能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节奏。

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,这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写照,更是生命哲学的凝练。它告诉我们:没有永恒的繁盛,也没有彻底的消亡。一切都在循环中前行,在更替中延续。我们不必畏惧低谷,因为低谷之下,是重生的土壤;我们也不必贪恋高峰,因为高峰之后,是沉淀的静默。唯有顺应节律,尊重规律,才能在人生的原野上,走出属于自己的“枯荣”之路。当春风再次吹过,我们终将明白,那被火烧过的土地,正孕育着最蓬勃的绿意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