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上凌云亭的下一句,是“烟波渺远舟自横”。这句出自一首未署名的古诗,原诗已不可考,但这两句却在文人墨客间口耳相传,成为描绘山水意境与人生况味的经典意象。它不似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那般雄浑壮阔,也不似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那般闲适恬淡,而是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,带着一丝苍茫、一缕孤寂,又藏着一抹超然。每当夕阳西下,有人登临高处,望见远山如黛、江流如带,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浮起这两句,仿佛天地间的呼吸,都在此刻凝滞。

暮色初起,人立于凌云亭上,四顾皆山,层峦叠嶂,如青玉屏风环绕。亭建于悬崖之侧,飞檐翘角,似欲乘风而去。脚下是深谷,云雾缭绕,偶有飞鸟掠过,翅影划破寂静。此时,夕阳正缓缓沉入西岭,余晖洒在亭台瓦脊上,镀上一层金红。风从山谷吹来,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江水的微腥,拂过面颊,令人神思清明。站在此处,人仿佛被自然托举,脱离了尘世的喧嚣,进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。这宁静并非全然安逸。暮色本身便是一种暗示——白昼将尽,光明渐隐,天地进入一种过渡的、不确定的状态。正是在这种临界点上,人的思绪最容易飘向远方,飘向那些未曾抵达的彼岸,飘向那些被遗忘的过往。

“烟波渺远舟自横”,正是对这种心境的精准描摹。烟波,是水汽与暮色交融的产物,朦胧、流动、不可捉摸,象征着人生中那些看不清的路径、理不清的因缘。渺远,则道出了距离的不可逾越,无论是空间上的千里之遥,还是时间上的百年之隔。而“舟自横”三字,尤为耐人寻味。舟,本是渡人之具,承载着人的意志与方向。可此处的舟,却“自横”——无人掌舵,无风催动,只是静静地横在水面上,随波轻摇。它不前进,也不后退,不抗争,也不顺从,仿佛在等待,又仿佛在放弃。这是一种被动的姿态,却也是一种深刻的自由。它不再被目的所束缚,不再被功利所驱使,只是存在,只是顺应。这舟,何尝不是人心的一种隐喻?在纷繁世事中,我们常如舟行急流,奋力划桨,追逐目标,却忘了有时停下,任其横卧,也是一种智慧。

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登临高处,面对烟波浩渺,写下不朽诗篇。他们或因仕途失意,或因家国离乱,或因情感受挫,最终都归于一种对自然的凝视与对内心的叩问。王维在辋川别业中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苏轼在赤壁之下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皆是在自然中寻得精神的安放。而“暮上凌云亭,烟波渺远舟自横”,亦属此类。它不直接言志,却以景写心;不激烈抒情,却以静制动。那横舟,不是沉沦,而是沉淀;不是逃避,而是回归。它提醒我们:在追求高远之时,也需懂得驻足;在奋力前行之际,也需学会放下。人生如舟,有时顺流而下,有时逆流而上,但最难得的,是懂得在风平浪静处,任其自横,听凭内心的声音。

暮色愈浓,亭中人影渐隐。远处江面,一叶扁舟依旧横卧,不因暮色而动,不因风来而移。它仿佛成了时间的锚点,在流动的烟波中,守住一方静止。而登亭之人,也在这片刻的凝望中,获得了某种超越。他们或许终将下山,回到尘世,回到喧嚣,但心中已多了一分清明,一分从容。因为那一句“烟波渺远舟自横”,已悄然种下——它不是答案,而是提醒:在人生的长河中,我们不必每时每刻都奋力前行,有时,静默地横卧,也是一种抵达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