醒来已上青山,原是梦魂归处。晨光斜照,山岚轻拂,我坐在一块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上,望着远处层叠的峰峦,心中竟无半分惊惶。这山,我从未踏足,却似曾相识;这风,我从未嗅过,却如故人低语。仿佛前生曾在此结庐,听松观云,煮雪烹茶。如今醒来,竟已身在青山之巅,恍若一场大梦初醒,而梦与醒的界限,早已模糊不清。

山间的清晨格外清冽,露珠在草尖上滚动,折射出细碎的金光。我缓缓站起,衣角沾着露水,鞋履微湿,却并不觉寒。环顾四周,古木参天,藤蔓缠绕,一条蜿蜒小径隐没于林间深处,仿佛有人刻意留下指引。我顺着小径前行,脚步轻缓,生怕惊扰了山中的静谧。林间偶有鸟鸣,清脆如铃,却不见其影,只觉那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,又悄然散去。走着走着,忽见前方石壁上刻着几行字,字迹斑驳,却仍可辨:“心若无尘,处处是青山。”我驻足良久,心中似有微光闪过,仿佛这句话并非刻在石壁,而是早已镌刻在我灵魂深处。

我继续前行,不觉已至半山腰。此处地势稍缓,有一处废弃的茅屋,屋前石桌石凳尚存,桌上竟还摆着一只陶碗,碗中清水未干,仿佛主人刚刚离去。我走近细看,碗中水清如镜,映出我的面容,却比平日所见多了一分沉静,少了几分尘世的焦躁。我忽然明白,这山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存在,而是一种心境的外化。所谓“醒来已上青山”,并非身体被某种神秘力量托举至此,而是心灵在某个瞬间挣脱了俗世的桎梏,悄然登临了精神的高地。这青山,是内心澄明之境,是喧嚣退去后的宁静,是历经纷扰后对自我本真的重新确认。

我曾以为,青山只在远方,只在诗句里,只在隐士的传说之中。于是半生追逐,奔波于名利场中,以为登高便可望远,以为拥有便可心安。越是追逐,越觉空虚;越是占有,越觉失去。直到某夜,我独坐灯下,读至一句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心中忽如被清泉洗涤,豁然开朗。原来,真正的青山不在山巅,而在心间。当一个人不再向外求索,不再以物喜、以己悲,便能于闹市中听见松涛,于尘嚣中看见云影。那一刻,我虽未离城郭,却已身在青山。

而今醒来,我站在这真实的青山之上,却不再执着于“为何在此”或“如何归去”。山不言,水不语,万物皆在静默中诉说。我忽然明白,人生如一场长梦,而觉醒并非突然的顿悟,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。每一次对自我的审视,每一次对执念的放下,每一次对喧嚣的远离,都是在向青山靠近。这山,是修行的道场,是灵魂的归途,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。

下山时,我不再沿原路返回,而是择一条更幽深的小径。途中遇一老樵夫,背柴缓行,见我微笑颔首。我问他:“此山可有名字?”他笑而不答,只道:“山无名,心有名。”我怔住,随即会心一笑。是啊,山本无名,是人心赋予它意义;青山本无相,是觉醒者赋予它形貌。

回到尘世,我依旧要面对纷扰,依旧要行走于街巷之间。但我知道,我已不同。醒来已上青山,下一句不是“归去来兮”,而是“心在青山”。无论身在何方,只要心不蒙尘,青山便常在。那山,不在远方,不在梦中,而在每一次清醒的呼吸里,在每一次对真实的凝视中。人生至此,方知:青山不在别处,只在醒来时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