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枯随缘的上一句是“得失从缘”,下一句是“心无增减”。这四句出自佛教禅宗思想,完整表述为:“得失从缘,荣枯随缘,心无增减,喜忧不惊。”这十六个字看似简短,实则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,是东方智慧对生命起伏、情绪波动与内心安宁的高度凝练。它并非消极的宿命论,而是一种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澄明的修行之道。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,这十六个字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人们面对得失、荣辱、成败时的精神路径。
人生在世,得失如影随形。得之欣喜,失之悲戚,本是人之常情。若将得失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,便容易陷入焦虑与执念的泥沼。所谓“得失从缘”,并非教人漠视努力、放弃追求,而是提醒我们:外在的得与失,往往受制于诸多因缘条件,人力所不能尽控。一场考试的成绩、一次竞聘的结果、一段关系的走向,背后有努力、时机、环境、他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。若只执着于结果,便容易因一次失败而否定自我,或因一时成功而得意忘形。而“从缘”的智慧,是让我们在尽力而为之后,坦然接受结果的来去,不怨天,不尤人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尽人事,听天命。”努力是前提,接受是智慧。当我们不再将得失等同于自我价值,心便少了几分波动,多了几分从容。
荣枯随缘,则是对“得失从缘”的进一步延伸。荣,是兴盛、辉煌、被认可;枯,是衰败、冷落、被遗忘。人生如四季,有春之繁茂,亦有秋之萧索。有人在事业巅峰时骤然跌落,有人在默默无闻中厚积薄发。荣枯并非个人意志所能完全掌控,它受时代潮流、社会变迁、人际网络等复杂因素影响。若因一时得势而骄矜,或因一时失意而自弃,皆是未能“随缘”的表现。真正的“随缘”,是如一棵树,春来发芽,秋来落叶,不因花开而狂喜,不因叶落而悲泣。它顺应自然,安住当下。在顺境中保持清醒,在逆境中不失希望。荣时不忘形,枯时不失志,方能在命运的起伏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尊严。
而“心无增减,喜忧不惊”,则是前两句的升华,是修行的最终目标。心无增减,并非麻木不仁,而是指内心不被外境所扰,不因外物得失而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。喜忧不惊,不是没有情感,而是情感如云过天空,来则来矣,去则去矣,不滞留、不纠缠。这是一种高度的情绪智慧,也是一种深层的心理韧性。在心理学中,这被称为“情绪调节能力”;在东方哲学中,这被称为“不动心”。当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心无增减,他便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绑架,不再因他人的眼光而焦虑。他能够专注于内在的成长,而非外在的标签。他看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,皆能安然接纳,如静水映月,波澜不惊。
这十六字箴言,看似出世,实则入世。它不否定奋斗,而是为奋斗注入一种从容的底色;它不排斥情感,而是为情感赋予一种理性的节制。在现代社会,人们常因信息过载、竞争激烈而陷入“内卷”与“焦虑”的循环。而“得失从缘,荣枯随缘,心无增减,喜忧不惊”则提供了一种反向的思考路径:与其在得失荣枯中疲于奔命,不如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,在变动中守住内心的宁静。它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以更清醒的姿态面对现实。
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掌控一切,而在于接纳不可控;不在于永远成功,而在于失败时不失本心。当我们学会以“从缘”之心看待得失,以“随缘”之态面对荣枯,以“无增减”之境安顿内心,我们便能在喧嚣世界中,寻得一方澄澈之地。这并非消极的退让,而是积极的超越。人生如长河,有激流,有缓滩,有漩涡,有静水。唯有心不随境转,方能在万般境遇中,始终保有那份从容与清明。荣枯随缘,不是命运的妥协,而是对生命最深的理解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