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远必达的上一句是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,下一句是“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。这两句出自清代学者金缨所编的《格言联璧·学问》,原句为: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;志之所向,无坚不入,锐兵精甲,不能御也。”整段话以“志”为核心,层层递进,描绘出志向在人生旅途中的决定性力量。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信念的表达,更是一种行动的宣言,揭示了理想与行动之间的深刻关系。在当代社会,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、挑战与未知时,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。
志向,是人生航程的灯塔。无论身处何地,无论环境如何艰难,只要心中有明确的方向,脚步便不会停滞。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,意为一个人若真心向往某个目标,那么再遥远的地方也能抵达。这里的“无远弗届”并非夸张的修辞,而是一种对意志力的极致肯定。古往今来,无数人以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。张骞出使西域,穿越荒漠、翻越雪山,历经十三年,终于打通了丝绸之路,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奠定基础。他的坚持,正是源于“志之所趋”的信念。同样,郑和七下西洋,率领庞大船队远航至非洲东岸,其壮举的背后,是明朝对海外探索的坚定意志。这些历史人物并未因地理的遥远而退缩,反而以行动诠释了“虽远必达”的深刻内涵。在现代,航天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。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,到载人航天、月球探测、火星登陆,人类一步步突破空间的限制,靠的正是对宇宙探索的执着追求。每一次发射,都是对“无远弗届”的现实演绎。
志向的实现并非仅靠空想,更需要克服重重障碍。下一句“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,进一步强调了志向的不可阻挡性。即使前方是崇山峻岭,是浩瀚海洋,也无法成为前行的终点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真正的限制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地理或物质条件,而是源于内心的犹豫与退缩。现实中,许多人并非缺乏目标,而是缺乏坚持的勇气。面对困难,他们选择妥协、放弃,将“不可能”作为逃避的借口。但历史告诉我们,那些最终成就伟业的人,往往是在别人放弃时仍选择前行的人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经历了上千次失败,但他从未怀疑自己的方向,最终点亮了人类的夜晚。屠呦呦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,从古籍中汲取灵感,历经数百次实验,成功提取青蒿素,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。他们的故事,无一不是“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的真实写照。
志向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,也关乎集体的进步与国家的命运。一个民族若缺乏远大的志向,便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。中国近代的屈辱史,正是因闭关自守、志气消沉所致;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崛起,则源于对现代化目标的坚定追求。从“两弹一星”到高铁网络,从脱贫攻坚到科技自立,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其根本动力,正是亿万人民心中那份“虽远必达”的信念。这种信念,不是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准则。它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彻夜攻关中,体现在基层干部的田间奔走中,也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坚守岗位上。正是这种集体性的志向,推动着国家不断向前。
总结来看,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不仅是一句古训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距离不在于空间,而在于内心的距离;真正的障碍不在于山川海洋,而在于自我设限。无论是个人的成长、事业的发展,还是国家的进步,都离不开坚定的志向与不懈的行动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力量。它提醒我们:只要方向正确,脚步坚定,哪怕前路遥远、荆棘遍布,也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。虽远必达,不是因为路途平坦,而是因为心中有光,脚下有力。